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北京服装学院青鸟论坛第1期成功举办
  • 2022-10-04
  • 来源:研究生院
  • 作者:施尔乐 摄影:苏婉童
  • 编辑:宋冰滢 董雨浓
  • 阅读次数:
  • 10月4日上午,北京服装学院第1期青鸟论坛在7号楼二层圆桌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兰翠芹教授主持,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教授参会并致辞,校内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与其中。



    主持人兰翠芹教授首先介绍了北服青鸟论坛的创立背景,指出青鸟论坛是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能力提升的开放式知识构建平台,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北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计划(2022-2025年)中学科学术建设卓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聚焦我校现有学科的前沿领域,建立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办,各学院承办,面向校内外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所打造的跨校学术交流机制,也是我校促进学科交叉、青年教师梯队建设、研究生培育质量提升、学术视野拓展、良好学术氛围营造的重要举措。之后又逐一向大家介绍了校内外主讲人及点评嘉宾。


    兰翠芹教授


    王小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北京服装学院长期以来注重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研究,拥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也为纺织服装及相关领域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我校的民族服饰博物馆中还设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师生提供了可供课题研究的实物标本。北服青鸟论坛第01期即是以《日用即道——民族服饰中的纹样、工艺与观念》为主题,由研究生院承办并基于我校博士项目的成果及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平台支撑所进行的策划,邀请校内外青年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接下来他们将会从织造工艺、织机、纹样、色彩等不同角度出发,以点带面,去阐述和揭示这些物质文化形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情感、审美等观念。


    王小艺教授


    清华大学艺术学在读博士生、我校优秀青年教师贾煜洲作了题为《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文化性——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的发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红卫教授对其进行了点评,王老师强调当今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甚至机器人时代,但不论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如何加剧,我们的文化终究是不同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讲好中国故事,和而不同,才能使得我们的设计作品绽放于世界舞台。


    贾煜洲


    王红卫教授


    我校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李昕作了主题为《不做不合方》的汇报。我校博士生导师、原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教授对其进行了点评,贺老师指出在朴素、极简结构的表象下,适应性强、灵活多变才是传统苗族服饰的灵魂所在。在简单的程序中寻求变化,是一代一代人传承过程的核心。满足功能的同时又具有礼仪感,这就是东方造物精神与美学导向的体现。


    李昕


    贺阳教授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毕业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谭晓宁在线上与大家分享了她博士论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作了题为《经纬成事——贵州施洞苗族织锦研究》的汇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贾京生教授对其进行了点评,贾老师强调由于缺乏文献记载,田野考察对于研究民族服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接触到物质文化遗存,还能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深入了解其背后文化内涵,此外,贾老师还主张要突破学科的限制去进行研究,围绕本学科即设计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进行交叉。


    谭晓宁


    贾京生教授


    最后,我校在读研究生王容川作了题为《唧喳为杼——贵州苗族织机“鸦儿木”鸟雀造型探微》的分享。贺阳教授进行了点评,她指出织机、“鸦儿木”是织造用的“器”。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器与道”不是分别的东西,而是一种关系。“道”不是先天存在,也不是深不可测,高高在上的神秘的东西,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从百姓日常用品中能感悟到的深刻的道理。


    王容川


    通过本次论坛,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文化愈发热爱,文化自信不断加强。除了服装领域,传统服饰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考古、历史、文学等学术领域青年学者的关注,许多年轻人也以穿着能够诉说民族历史、具有民族认同感标识元素的服饰为荣,这也对我们服装领域的年轻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地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去理解古人节物尽用的造物观,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用更好的设计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重现中国美,实践北服“与美同行”的校训,勇于承担时代赋予北服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