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转为艺术院校,2020年明确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 本科人才培养巡礼 |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创意融合技术 设计传承文化
- 2024-12-23
- 来源: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务处
- 作者: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务处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北京服装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践行“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全面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工作,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聚焦优势、强化特色,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人才培养巡礼"专栏,交流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举措、成效、特色与优势,推动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87年。学院始终坚持“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潮流和产业需求,推进一流专业和高水平教育体系建设。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共有教职工1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1人,50余名教师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此外,学院聘请伦敦时装学院、中央圣马丁等国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时尚产业领军人才组成校外导师团,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
学院教师合影
01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在“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下,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努力为中国时尚、纺织服装领域培育优秀人才。
学院全面统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了全员协同参与的育人格局。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改革,通过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方式,由点及面,逐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所有课程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为人民而设计”理念,教师、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为基层劳动者设计服装;毕业设计连续5年以“美好生活”、连续3年以“为人民而设计”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践行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018年,学院获中宣部颁发“先进集体”称号以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2019年,学院获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集体”,以及国庆70周年北京市庆祝活动领导小组阅兵服务保障指挥部颁发“国庆70周年突出贡献奖” ;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0年,学院教师团队获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北京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荣获“北京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集体嘉奖”;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并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
2021年,学院党委获中共北京市委颁发“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23年,学院荣获“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为人民而设计主题展演
近五年获得的集体荣誉
02基于国家行业需求 高质量打造一流专业
学院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纺织服装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首都的文化资源和时尚创意产业优势,进行学科和专业布局。目前拥有2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依托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设有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多个研究生专业与研究方向;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3个实验班。
经过多年建设,设计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大突破,并于202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在软科排名中分别为A+和A类专业。
专业建设
学院围绕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不断加大本科教育教学投入,着力优化课程、教材、基础设施等教学资源,通过科学管理、整合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对学校本科教育的保障度。近三年建设国家开放平台慕课课程7门,其中4门依托学堂在线平台、3门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服装设计效果图》和《女装创意立裁》获评国家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服装CAD应用》获评第二批国家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成果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材立项,在教材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近三年,学院共出版各类教材三十余部,包括多部省部级规划教材。同时,累计获批教材建设项目23项、数字教材立项11项。
03扩大产教融合 培养多元创新人才
学院紧扣学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培养目标,系统推进专业方向优化调整,健全专业方向模块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以国家级服装服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和北服-爱慕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北服迪尚北京市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等平台为支撑,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校内校外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促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思政的无缝融入;积极推动双创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
面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师资培养相结合,修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形成覆盖教学全过程,包括产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校企联合工作营在内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在综合设计课中导入企业真实课题,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衔接,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近三年,共有1610名学生参加专业实习。2023年学院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及企业成立全国服装数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服装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推动服装专业教育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同步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与实践创新,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重要设计赛事中斩获佳绩。学生近三年共获得500余项奖项,其中包括金奖、银奖、铜奖200余项,在AOF服装大赛、“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虎门杯”国际青年设计(女装)大赛、“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行业赛事,以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USDA美国新概念设计艺术奖、G Cross Award 2024(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FA International Frontier Innovative Art Design(法国设计业联合会)等多个国际国内知名赛事中获得金奖。
创新人才培养
省部级以上平台
04推进科研反哺教学 加强科教融通
学院依托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校级科研平台及10个院级科研平台,从科技与文化两大维度全方位进行服装相关的学术研究,带动师生产教研融合与产学研融合。
多级科研平台架构
学院聚焦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承担或骨干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联合多个高校及企业,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助力多支运动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摘金,相关创新成果获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承担单位,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符合残障人士人体及运动特征的无障碍服装服饰体系研究与示范”。
学院发挥文化研究和文化创新转化作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创造性转化,积极构建中华服饰文化理论体系,打造服饰艺术文化理论研究高地和设计研究中心。学院多位教师骨干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经过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严格审核,以“优秀”等级结项;近五年承担了近10项服饰文化研究相关的国家级项目,从古代服饰、民族服饰到戏曲服饰进行了充分研究。其中,研究成果《中国藏族服饰结构谱系》一书,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立项。
《中国藏族服饰结构谱系》著作(左)、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证书(右)
学院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竞赛选题和毕业题目,实现教师科研、学生参与、企业合作、多方受益机制。近三年,学院教师完成的多项设计成果作为案例编入教材,多个项目作为学校竞赛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北服爱慕合作项目中研制的织物保温仪、压力测试仪等用于《服装工效学》课程中,奥运赛事服装设计中的多个成果转化为课程《赛事运动服装设计》中的案例,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合作的运河文化时尚大赏项目中的设计和管理成果转化为课程《文化创新项目设计管理与实施》中的重要章节,与安踏集团合作项目转化为设计大赛等。
05加强高水平国外交流 提升师生国际化水平
学院秉持“国际化办学、全球化视野”的教育理念,积极贯彻教育强国目标,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人才培养高地。通过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学院致力于提升师生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纺织服装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学院与全球30余所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包括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法国巴黎杜佩雷高等应用艺术、设计和工艺学院、波兰凯尔采扬・科哈诺夫斯基大学、韩国檀国大学等。通过联合办学、课程联通、师生互访等多种合作方式,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国际教育网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国际学习机会,全面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近三年来,学院成功举办13次国际交流会议和讲座,涵盖意大利、英国、美国、印度、比利时、西班牙、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时尚高校及教育机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国际教育理念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学院成功创建6个国际联合课程工作营,为师生提供跨文化合作与实践的机会。学院连续八年举办IYDC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吸引1000余名海外人才参与,近三年参赛人数达300余人,进一步彰显学院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影响力。
国际交流活动
06推进三全育人 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学院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践行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发挥日常管理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根基,磨砺学生品德修养。建立“7+12”发展服务型学生工作机制(7个课堂,12个主题月),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实现“横纵贯通、交叉联动”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7+12”发展服务型学生工作机制
07深耕协同创新 助力国家重大项目设计
学院坚持协同创新,与校内兄弟学院及产业紧密协作,广泛参与并承担了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国内外重要项目设计工作。近年来,学院完成了神七、神九、神十航天员舱内服饰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全球火炬传递服装、官方制服、领奖服、颁奖礼服设计,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服装设计,2016年里约奥运会火炬传递服装设计,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装设计,以及高校学位服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展示了学院在国家需求中的卓越设计贡献和社会影响力。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设计成果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2024年,学院继续发挥组织力、设计力,助力多个重大设计项目,如组织多个学院教师联合研发的射击比赛服助力中国国家射击队运动员刘宇坤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射击比赛中夺得金牌,这也是国产射击比赛服及鞋装备首次亮相奥运会,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卡脖子”问题;学院师生团队设计研发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火炬手、火炬护跑手、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志愿者、工作人员、赛事官员和安保人员等各类参与者专属系列运动服装及帽子、袜子、手套、背包等配饰。
2024年学院师生助力多个重大设计项目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北京市时尚之城建设,分别与通州区、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等进行密切合作,构建“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近五年,完成服务北京各类项目30余项,包括师生优秀作品精彩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北服日”专场和北京时装周北服专场、学院组织的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登上居庸关长城等。与通州区合作的运河时尚文化大赏活动已举办四届,每年参与师生近百人,设计新款服装近百款,以沉浸式游园和主题时装秀两种方式向社会展示运河时尚文化,影响深远。
服务北京时尚之城建设
展望未来,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持“为人民而设计”的初心,深耕专业教育、锐意创新,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将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以评促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影响力服务国家需求和北京市时尚之城建设,传承与引领中国时尚文化。
相关新闻
重要通知
- 关于2024年申请增设新专业的公示
24-08-25 - 关于开展202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通知
24-04-02 - 北京服装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3-12-29
北服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