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传统文化助力飞天|贺阳教授设计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地面保暖装置
  • 2023-06-05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7时9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每名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立即为他们穿上了“保暖服”。这身蓝色的装备名为航天员地面保暖装置,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原馆长贺阳教授设计。

    航天员身着保暖装置顺利出舱


    贺阳教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系列制服、火炬接力服装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制服、火炬手服装的设计者,担任“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三”“天宫二号”任务宇航员睡袋纹样和舱内工作服色彩设计师,从“神舟七号”开始为舱内睡袋设计图案和纹样。“当时运用了‘祥云飞天’的概念,睡袋上有各种云纹”,贺阳说,“神十五”沿用了“神十三”“神十一”的地面保暖装备。

    5.jpg

    保暖装置样式


    由于宇航员在轨驻留时间较久,落地后无法立即适应地球重力作用,为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需要设计地面保暖装置。贺阳介绍,宇航员历经漫长的飞行工作,平安降落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特别希望通过设计带给宇航员回家的感觉,因此设计要具有亲和感。航天员会与这套装置在回归地球的精彩时刻一同亮相,所以装置兼具保暖与展示国家形象的双重功能。

    贺阳倡导“把中华文化穿在身上”“为人民而设计”,彰显了中国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她表示,每次中国宇航员归来,都是向世界呈现中国科技与中国文化的高光时刻,运用色彩、图形来体现宇航员的风采、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以及国人喜悦的心情是视觉品质的关键。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与航天高科技以及宇航员的英雄气质相融合,并形成祥和的视觉氛围,需要在设计之初进行大量调研与尝试工作。设计团队最终选择了汉唐纹样进行再设计,以其特有的壮丽典雅图像烘托中国航天员的英姿,盛世气象、中国气派的花卉纹样传达喜庆亲切的气氛,让花团锦簇围绕祖国的航天英雄。

    汉唐纹样创新设计手稿与视觉来源


    贺阳介绍,汉唐纹样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海纳百川、平和包容的气象。为让纹样的视觉特征适合航天形象,以中国航天专用色彩——蓝色为主色,提取汉唐铜镜、织物与绘画里的典型纹样——团花、祥云等。以传统纹样四方连续的方法组织纹样,形成严密的几何结构,既有构成的理性秩序,符合航天科技所具有的科学理性特征,单个花朵与祥云又富于变化,充满感性优雅意趣。近看细节丰富,远观富有韵律,古老的中国传统纹样跨越时空,与当代中国航天科技形象完美融合。

    地面保暖装置由睡袋与盖毯组成。睡袋会将穿着舱内宇航服的宇航员装入,盖毯则起到更加保暖、更多呵护的作用。为适应宇航员在扶手椅上自然弯曲的状态,睡袋被特意做成适形的弯曲样式;采用户外运动的专业面料,达到防风保暖效果。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与使用方便,在睡袋功能结构上进行了审慎设计,对面料与缝制技术进行研讨与甄选,确保选料与印染工艺环保安全。

    9.jpg

    测试过程

    13.png

    印花


    为调整图形与标识之间的比例和色彩关系,贺阳还做了很多实物打样的测试,包括纹样大小、色彩,排列方式、间距等。为得到最好的效果,她做了大量详细比较。同时也对提取的传统花卉纹样进行重新设计组合,借鉴了传统图案的排列结构,以简化、对称、均衡等设计方法重新设计,使图案排列更加协调、有层次感。成品看起来既简洁大方,接近现代审美,又不失中国特色;适应新的材料工艺方式的同时,还具有设计感、现代感。

    10.jpg

    标准色与纹样设计


    盖毯正面,中国航天员中心标志与ACC字体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盛唐祥云纹环绕周围。有向上飞升的动感,又有传统纹样的神韵。云纹、字体、标志依次大小递进,突出航天形象要素,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反面,花卉纹样与标志、字体组合。双面设计能增加保暖功能,保证美观性和实用性。

    11.jpg



    睡袋为沉稳而又明亮的蓝色,前胸有国旗和航天任务标志,里子为蓝白色的盛唐花卉纹样。款式前身对开,拉锁开合,方便穿脱。肩部与帽子连接,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肩部两侧开口,可伸出手臂。睡袋采用立体裁剪的结构处理,适合宇航员在躺椅装置上的状态,穿着更舒适合体,减少多余褶皱,平整美观。

    12.jpg


    本项目也是北京服装学院博士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的一次重大实践。团队成员、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员胡小妹表示,贺阳教授在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汉唐时期纺织品实物中提取了大量古代纺织品纹样,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进行了设计创新。在读博士研究生闪雅洁说,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要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谱写时代华章。

    为培养具有坚实服饰文化理论基础和宽阔学术视野,能够从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传播和设计创新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北京服装学院于2012年10月起开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十余年来,项目致力于探索一条与传统学术性博士不同的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传承研究、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三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介绍,学校始终与国家、社会共发展,与行业、产业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文化与艺术是当代设计与创新的不竭之源,北京服装学院为中国宇航员设计保暖装置,就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实践。

    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服装设计工作,到“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参与全国妇幼医护服装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完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无障碍服装及面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学生装(校服)设计研发,北京服装学院始终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愿景,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

    迈向光明宏大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探索传统服饰文化如何与当代时尚设计和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周志军介绍,在北京服装学院,一批以“根在传承、重在创新”为目标的设计师成长起来,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专业学习、设计实践、职业发展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时代相结合。2023“北服时装周”和北京服装学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就是北服学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凝聚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凸显了以红色基因为精神气质、以家国情怀为价值体系、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办学思想。

    “飞天”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太空闪烁,助力宇航员逐梦“星辰大海”。北京服装学院将继续主动作为,增强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加强文化担当,提高服务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自觉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过程中,赋予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以新的时代意蕴,在时代的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