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转为艺术院校,2020年明确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 非遗工坊育新人 思政课堂传匠心 | 北京服装学院携手内联升博物馆共启“大思政课”实践新篇
- 2025-05-23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的重要指示,北京服装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入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5月22日,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共同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联合举办“针线传薪火·服饰铸自信”主题“大思政课”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走进北京市内联升非遗博物馆,通过多部门联动、跨学科协同、沉浸式教学,在百年非遗工坊探索“思政+专业”协同育人新模式。
协同育人: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协同使知识立起来、理论活起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近起来。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张伟娟、代虹、裴叶青、杨思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现代制鞋工艺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勉励学生秉持“守正创新”的设计理念,打造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国际化水准的一流鞋类产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雷园园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析传统服饰文化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引导学生构建兼具历史纵深、哲学思辨与现实观照的认知坐标系。两院通过现场联动、资源共享,将“非遗技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理论突破概念记忆的浅表层次,真正内化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成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博物馆场景
非遗浸润:内联升博物馆的沉浸式学习
“文博育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大思政课之大就是要灵活运用社会各种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内联升非遗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陈列了从清代朝靴到现代布鞋的百年发展史,更以《履中备载》等珍贵文物展现了中华制鞋文化的深厚底蕴。师生在内联升非遗博物馆主任杜杰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布履中的哲学与美学”“千年传奇”“步履不停”三大主题展区,通过实物、影像与互动装置,系统了解中国鞋履文化的演变脉络。
师生参观博物馆
在“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徐文浩现场演示了纳底、绱鞋等核心工序。同学惊叹于“每双鞋需纳2100余针”的精工细作,更在量脚定制、绘制鞋样的体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工精料实”的工匠精神,一针一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学体现。
现场演示纳底、绱鞋等核心工序
履印新章:守正创新中的非遗文脉赓续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非遗技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内联升非遗博物馆在坚守传统制鞋技艺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通过与多家IP开展深度合作,推出大鱼海棠绣花女鞋、王者荣耀凤凰于飞鞋、如懿传印花海元鞋等多款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布鞋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烨以内联升“国潮”转型为例与学生探讨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主体性议题。研究生同学在亲身体验千层底制作工艺之后感叹,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民族记忆的保存。
一针一线,织就文化传承的经纬;一履一足,踏出自信自强的道路。近年来,北京服装学院持续推动“非遗进课堂”“大师工作室”等特色项目,通过校企协同、跨学科联动,构建“技艺研习——文化解码——创新转化”的全链条育人模式。此次与内联升非遗博物馆的深度合作,正是学校践行“文化育人”的生动缩影。学校将继续以服饰为媒、以文化为魂,培养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底蕴的新时代设计人才,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北服力量。
参加活动的师生合影
相关新闻
重要通知
- 关于2024年申请增设新专业的公示
24-08-25 - 关于开展202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通知
24-04-02 - 北京服装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3-12-29
北服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