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我的育人故事 | 刘怡:师者怡然心语
  • 2024-09-02
  •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 作者:党委教师工作部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巩固“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推动党纪学习和师德教育走深走实,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故事宣讲活动,并推出来自各教学单位9位教师的育人故事,展示我校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弘扬楷模风范,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刘怡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可穿戴传感器中心访问学者。从教22年,主讲《智能硬件》《AI与设计大数据》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可穿戴网络、智能产品设计。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纺织工业联合会教改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曾获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服装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拔尖人才等称号。荣获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一等奖、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服装学院教学成果奖等奖项。指导学生在科技部创新大赛、可穿戴照明产品大赛、计算机挑战赛、北京市大学工业设计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奖30余项。


    师者怡然心语

    记得有人说,如果我们在知乎上提问“能从事自己热爱职业的人占比有多少”,会发现得到的肯定答案比例并不高。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我从事着从小就憧憬的职业——人民教师。我给自己的讲述起名为“师者怡然心语”,这里的“怡”,既是指我自己,同时也表达了快乐感恩的心情,感谢北京服装学院让我实现了梦想,助力我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前进和成长。

    640-3_副本.jpg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疑惑:现在教给学生的技能,将来他们能记得多少?能用到多少?尤其是现在获取知识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多样,我做的工作还有多少价值?

    直到有一次,一个顺利考取985高校研究生的学生返校探望我。他说特别感谢我对他的帮助,尤其记得《智能硬件》课堂,这门课对于设计专业同学来说有点难,因此我连续三个晚上陪同学们一起调试代码和硬件电路,每次都是忙到晚上十点多,直到教学楼的保洁阿姨来打扫卫生。学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哪里出了错,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您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使劲伸着脖子盯着我们的屏幕看代码,一根一根地检查连线。问题解决后,我们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雀跃。”他说,“老师您当时一丝不苟、全情投入、不遗漏一个小分号的样子,让我意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敷衍,一个小问题就会引起全盘出错。所以虽然我的专业成绩并不突出,但改变了对小问题不求甚解的习惯,最终考入理想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说过的话、讲过的课、做过的示范,就像他每天吃过的饭,不一定记得具体吃了什么,但会让他从中汲取养分,为成长提供能量,在无声无息中影响他的认知和做事方式。同时我也非常高兴,这门课程在最近三年的学生评教中都是满分。我想这不只是学生对我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的认可,更是对我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的认可。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全方位、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学生。

    640-2_副本.jpg

    与学生认真探讨


    课程思政 风化于成

    我逐渐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我主讲的课程有《AI与设计大数据》《智能硬件》《智能设计概论》等,这些课程主要讲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智能电子元器件、AI以及大数据工具,还有编程和创意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构建逻辑思维以及使用前沿技术在设计中应用的能力。最初,我在课堂上总会刻意去寻找一些科技结合点,但总觉得要么太生硬,要么没痕迹、效果不好。在最近几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持续关注现代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时事新闻,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例如,我给学生介绍我国的“东数西算”工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使东西部的经济和产业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学生也看到了我国在大数据以及算力领域取得的成就。可爱又极富创意的学生巧妙地将数据传输到网络,与纱线纺织成布裁衣的过程做比较,完成“东数西算宣传片”,并在科技部组织的创新大赛中,从全国3000多个参赛队里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强化爱国教育与创新意识,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够激发他们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640-1_副本.jpg

    受邀参加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常思忧患 未来已来

    虽然获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也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我始终有一丝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自这么多年教学生涯中学科、专业的变化调整,还有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给教师职业带来的挑战,如数字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还有知识传播方式的不断更迭。这种危机感促使我不断去学习,不断钻研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改革。尤其是现在各学科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交叉融合的大趋势要求每个老师突破原有的专业壁垒,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挑战。

    640_副本.jpg

    毕业季与学生们在一起


    我想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能感受到智能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影响。比如OpenAI最新发布的ChatGPT4o,甚至可以辅导孩子学习高年级数学,而且不知疲惫、态度和善。所以我督促自己去接受新工具,也鼓励学生在课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智能工具。

    但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工具还不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提到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时,他们还远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思考:能否寄希望于把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人工智能替我们去传授呢?答案是,我们不能依靠机器来传递我们的育人理念、家国情怀。在现有技术发展下,只有靠具有正确价值观的老师去传授,才能培养出传承文化、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作为一个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很自豪能够在教书育人的岗位坚守22年。未来,我将继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这三尺讲台上深耕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