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2024-06-10
  • 来源:央视新闻、健康中国、中国青年报、党委宣传部
  • 作者:央视新闻、健康中国、中国青年报、党委宣传部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还是中国首个入选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

    插艾草、点雄黄、放风筝

    都是各地过端午的“仪式感”


    端午节传统习俗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又叫“重五节”“重午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藏着对于平安的追求和养生的智慧。

    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防止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适量食用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制作粽子的食材和技艺不同

    味道和形状也都各具特色

    跟着这张图

    来包个粽子吧


    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赛龙舟也成为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戴香囊

    戴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脑、防瘟病。

    采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饮雄黄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但雄黄属有毒类中药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建议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黄酒属温性,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端午节养生小贴士

    1以避暑湿为主

    端午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充沛,此时养生应以避暑湿为主。湿热天气易使人心情烦躁,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锻炼身体最佳时间是6点至7点、18点至19点,应选择慢热型、强度适中的运动项目为佳。在起居上,宜晚睡早起,睡子午觉。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在子时睡觉最能养阴;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在午时小憩有利于养阳。

    2食疗有良方

    端午节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粽子,粽子虽美味,却不宜多食。它的主要成分是糯米,过量食用糯米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者更应谨慎食用,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痰湿。

    可以多吃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薏苡仁、白扁豆、绿豆、冬瓜、苦瓜、荷叶等,能够排除体内湿热,保持身体清爽。同时,切勿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脾胃虚寒者亦可自制姜糖水等,以温中养胃,培固正气,符合“春夏养阳”之意。

    3代茶饮方

    端午时节,推荐一款经典代茶饮方——酸梅汤。取乌梅25克、山楂20克、陈皮5克、甘草3克、冰糖100克、桂花1克,将浸泡好的乌梅、山楂、陈皮、甘草连水倒入锅中,加2升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后关火,再加冰糖搅拌至融化后焖10分钟,用纱布过滤掉渣、撒上桂花。建议常温饮用。

    乌梅性平味酸涩,入肝脾肺大肠经,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入肝脾胃经,可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止泻止痢;陈皮性温味辛苦,入脾肺经,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性平味甘,入心脾肺胃经,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化痰。合用可解暑提神,生津解渴,健脾胃,祛湿气,解油腻。酸梅汤是中国传统的夏季饮料和解暑佳品,尤宜于湿热重时饮用。


    端午节

    既是纪念  也是祈福

    今日端午

    愿你我都能

    细品岁月馈赠的甘醇

    在这仲夏的时光里

    寻一份惬意

    守一份安宁

    充满希望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