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等你来 |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最全招生信息来啦!
  • 2025-06-29
  • 来源:美术学院、招生工作处
  • 作者:美术学院、招生工作处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服装学院秉承“与美同行”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以多元的培养体系、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开放的学术氛围,守正创新、实干为先,不断建设“美丽北服”“幸福北服”“平安北服”“阳光北服”,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北服篇章。

    为进一步帮助广大学子了解学校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科研成果等情况,党委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单位特别推出“北服等你来”系列专栏。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术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由2000年成立的艺术教育部发展而来,2004年学校成立美术系,2008年更名为造型艺术系,2016年建设为美术学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机构依托学院办公。2018——2022年,承接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术师范本科人才”工作,培养绘画(师范)专业人才。

    美术学院现设有油画系、学校美育系、中国画系、公共艺术系、雕塑系、设计基础教学部和艺术理论教学部;有绘画(油画、师范 /学校美育)、中国画、公共艺术、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艺术类设计基础和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其中,公共艺术专业、中国画专业为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绘画(油画)专业、雕塑专业为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美术与书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和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美术领域)均取得优异成绩。目前学院在校生总数600余人,其中本科生44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人左右。

    美术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含其他副高级),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4%;33人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60%;拥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7.3%;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0人。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示出良好态势和勃勃生机。

    美术学院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学院坚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的育人追求,鼓励师生扎根时代生活,“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赓续传统、立足当代、推动时尚”,通过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不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师生艺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北京国际双年展、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入选及获奖。

    学院教师近年来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数十项,累计公开发表论文(作品)数百篇(幅),并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教材和专著。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建设全国一流美术学类专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交流,持续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和艺术展演活动,为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基础、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造能力的艺术家及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中国画专业

    中国画专业2005年成立并面向全国招生,2022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画专业十分重视交叉学科与前沿知识的融合与互鉴,以“强基础、显特色、求创新”为专业培养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深入的研究能力,专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全面掌握并能自如运用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知识与技能,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尊重传统并不断创新的中国画专业人才。

    中国画专业建设,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办学特色及“服装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优势资源,聚焦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引领下的中国画创新发展之路。通过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与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多样化结合,探索具有北服特色的中国画艺术语言与创作路径。同时,强调当代艺术设计思维与相关工具、技术对中国画艺术语言边界的拓展与延伸,形成独具北服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与培养方向。


    主要课程

    基础课——素描与速写人物、线性素描、色彩、解剖与透视、书法。

    核心课——白描人物临摹与写生、工笔人物写生、水墨人物临摹与写生、工笔人物创作。

    特色课——古代服饰与国画解析、绘画形式与解析、中国传统纹样与文创设计。

    学生毕业后,可在艺术教育教学机构、与中国画相关的美术馆、博物馆、插画艺术公司、各类展览展示公司、文化艺术传播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研究工作。

    01.jpg

    02.jpg

    部分优秀学生作品

    111拼图.jpg

    222拼图.jpg

    穿中国衣画中国画系列美育公开课

    9.jpg

    服饰织物形色材质分析

    10.jpg

    工笔人物课底色制作

    11.jpg

    绘画形式解析色彩作业点评

    12.jpg

    采风合影

    13.jpg

    白描课堂示范

    14.jpg

    2025届本科生毕业展合影


    绘画(油画)专业

    绘画(油画)专业成立于2005年,并于当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21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绘画(油画)专业定位“新时尚”油画方向。“新时尚”油画重点研究在“时尚框架下”的油画教学、科研与创作,在对传统油画本体语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信息时代特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致力于探索有北服特色的油画教育之路。“新时尚”油画关注最新的艺术时尚,同时融入当代人文气息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创作具有时尚性、当代性、国际性、学院性的优秀油画作品,全力打造具有现代时尚理念、当代人文关怀和国际化视野的“新时尚”油画创新人才。


    绘画(油画)专业依托首都优势文化资源和北京服装学院优秀时尚教学资源,形成了造型基础、文化素养、语言训练、思维拓展和社会实践五大课程板块以及传统学院教学、当代实验教学和创作思维教学三大教学板块,在保留了传统学院油画优秀课程的同时,加强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形式语言转换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增加了AI赋能、产业融合等实践类课程,组成了由造型基础、当代绘画到产业融合的闭环设计,形成了有北服特色的课程体系,构成了绘画(油画)专业教学体系的整体架构。

    绘画(油画)专业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坚持油画创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北服特色的“新时尚”油画创作面貌。近年来有数十人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展览,并在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展及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国内高水平展览赛事中斩获殊荣。


    主要课程

    素描语言解析、色彩语言解析、绘画构图解析、综合材料创作、实验绘画、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抽象绘画、艺术衍生品设计与制作、现当代艺术理论专题、“新时尚”油画创作、艺术哲学、中外美术史、毕业创作与论文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中小学、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杂志社、艺术公司、文化创意产业、美术培训机构、互联网相关企业等从事美术专业领域的实践与教学研究等艺术类相关工作。

    03.jpg

    04jpg.jpg

    05.jpg

    06.jpg

    部分优秀学生作品

    26.jpg

    北京理工大学参观实践

    27.jpg

    北理工发动机实验室主题展览

    28.jpg

    北太行实践教学

    29.jpg

    爨底下实践教学

    30.jpg

    壶口创作采风

    31.jpg

    怀柔神堂峪写生实践教学

    32.jpg

    刘家台艺术考察

    33.jpg

    太舞艺术驻留项目

    34.jpg

    延安艺术考察

    35.jpg

    奥运冰雪小镇校企合作活动

    36.jpg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绘画(学校美育)专业

    绘画(学校美育)专业根据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国家素质教育和全面加强美育教育的需要设置。在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时尚高校平台上,根据美育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努力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格局。绘画(学校美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人文底蕴,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艺术教育知识技能,具有美育教育、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思辨能力、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美育实践、课程设计、审美鉴赏与艺术创作能力,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同层级学校、社会机构美育教育教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管理工作,能够胜任美术创作与文化创意等相关工作。

    通过系统学习美育相关知识,加强并夯实专业能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确立审美观念,促进人文素质的综合养成,注重学生兼具动手实践能力与理论表述能力,倡导学生艺术个性与艺术多元的共生,最终实现审美鉴赏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全面发展。


    专业课程

    基础课、绘画课、设计课、艺术理论、教师教育、美育教育、实习实践等7个课程群,主要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油画系列课程、中国画系列课程、书法与篆刻、AI与数字绘画、插画与绘本、版画、雕塑、中国民间美术、设计思维与方法、视觉艺术设计、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美术学科教育学、中国美育思想史、中外美育理论经典导读、绘画形式与创作、教育实习与见习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从事美育教育研究与管理、文化艺术传播与推广等工作;在教育部门、不同层级学校、文化馆、少年宫、社会机构等教育领域从事美育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可以在报社、出版社、融媒体、美术馆、博物馆、画院等从事专业相关领域的美育普及、文化推广、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工作,也可在文化产业机构从事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等工作。

    部分优秀学生作品

    6.jpg

    陕西西安华清池考察学习

    7.jpg

    房山区南窖乡写生基地进行采风活动

    8.jpg

    福建五夫镇写生实践基地进行采风活动

    9.jpg

    10.jpg

    协助助丰台区大成学校红楼梦社团活动

    11.jpg

    12.jpg

    北京交通大学附中开展教学实习活动

    13.jpg

    黄胄艺术学校开展校园美育建设活动

    14.jpg

    与李可染画院联合举办国际坦培拉邀请展

    15.jpg

    与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开展教学辅导活动

    16.jpg

    联合顺义九中开展大中小幼进校园活动


    公共艺术专业

    公共艺术专业2003年成立并面向全国招生,为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北京市属高校。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多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在全国排名第5位。

    公共艺术专业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立足人民美好生活,把握媒介变革与融合,聚焦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美化提升、文化艺术建构,以城乡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陈设艺术品设计和技艺营造为教学和研究对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公共艺术的理论知识、各类材料工艺的表现方法,通晓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熟悉公共艺术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流程,培养具有传承意识、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公共艺术专业以空间转译、材料创新、工艺活化与媒介迭代的多元实践教学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突破点,以艺术性与功能性兼备、艺术与科技相互交融为教学特色,形成了“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式课程体系(三层次:素质基础、专业应用、整合创新;五模块:基础与共享、数字与空间、理论与方法、材料与工艺、能力与挑战)。


    主要课程

    视觉设计基础、空间设计基础、设计思维与方法、数字造型、公共景观艺术、公共艺术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意、公共艺术与展示设计、公共艺术与生活设计、公共艺术与社区实践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建筑景观设计院、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各类展览展示公司、文化艺术传播公司、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各级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从事专业相关领域的设计实践与教学研究工作。

    部分优秀学生作品

    14.png

    实践教学

    15.png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雕塑专业

    雕塑专业的前身装饰雕塑设计专业2002年成立并面向全国招生,2022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雕塑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专业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并结合我校“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赓续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专业办学目标,注重雕塑本体价值与技艺传承,坚持学兼中西、融蓄古今的专业理念,培养具有基础厚实、技艺融通、观念创新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雕塑专业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借助学校时尚特色资源,聚焦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形成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艺术创新、社会服务“五位一体,并重发展”的专业优势。雕塑专业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发展基础,以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创新导向,着力建立坚实立体造型观念与造型基础、材料工艺创新运用、数字赋能打破学科局限三个学术领域,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服务社会,掌握“大尺度、大叙事”方法,善于“小空间、大生活”表现,形成产学研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艺术实践教学,掌握各类雕塑艺术创作规律,熟悉雕塑材料的特性及制作工艺,具备雕塑创作和公共雕塑设计方面的能力。


    主要课程

    头像圆雕、头像浮雕、人体解剖与塑造、着衣人体、雕塑艺术概论、当代艺术思潮、传统雕塑艺术考察、可穿戴艺术系统设计、人物原型设计与制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数字雕塑、雕塑材料与工艺等。

    部分优秀学生作品

    实践教学


    教学工作亮点

    厚植理论根基,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美术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秉承“以实践创新为前提的全面性、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融合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育人理念积极推进“五育并举”,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美术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投入本科人才培养。依托学校设计学高精尖学科优势,发挥学院服装理论和艺术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优势,夯实学生理论根基,支撑以"红色+、时尚+"为主线的跨学科有组织研创,形成"科研-教学-创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OBE教育理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依托行业、企业、中小学校等建设2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设置教育实习见习、写生采风、采风考察等实践类课程。积极推进产教、科教融合,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真题嵌入课程、毕业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形成"课题驱动-团队协作-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使学生时刻紧跟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课程展、联展、在校生作品展、主题创作展、毕业展等以展促学,切实提升学生创作水平。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以赛促学,学生竞赛成果丰硕。积极回应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挑战,开设数字类艺术课程,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字艺术的认识,探索艺术创作的新方式、新领域。《传统雕塑艺术考察》入选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1.png

    北京市课程思政获奖证书

    2.png

    部分学生作品入选或获奖证书

    3.png

    学生作品期刊发表

    4.png

    “穿中国衣 画中国画”系列美育公开课

    部分课程作品展

    专业考察

    10.jpg

    校企合作专业实践课

    11.png

    “型而上下”学生作品展暨学生创作风采展示活动

    12.jpg

    炎土圣风: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

    13.jpg

    美丽的神话: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长沙站

    14.png

    律动古今——时尚运动主题美术作品展

    15.png

    经天纬地——纺织服饰时尚科技主题美术作品展


    科研工作亮点

    有组织研创,理论实践成果丰硕

    美术学院积极开展有组织研创,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创。在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量和级别上均取得重大突破。近五年在研及获批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总计17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在研及获批的省部级科研课题总计10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社科项目等。尤其是2018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在2024年结项获“优秀”等级,项目完成书稿152万字,发表论文9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1篇),该项目在服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带动培养了百余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学界引发广泛影响。

    美术学院科研聚焦理论研究与美术实践,交叉特色明显。在理论方面,专注于服饰史论、艺术理论、敦煌服饰、非遗文化等研究;在美术实践方面,专注于美术创作、主题展览、特色展示等研究。举办多个基于服饰文化研究的美术主题创作展,如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其中15尊古代人物形象和服饰由我院师生复原制作。“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自2021年来在北京、长沙、株洲多地展出。学院连续8年举办高水平服饰文化学术会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院多部著作、作品获得高水平奖项。

    1.jpg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重大项目结项证书

    2.png

    特色科研团队

    3.png

    高水平服饰文化学术活动

    4.png

    敦煌服饰文化论坛

    5.png

    部分学术成果

    6.png

    助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7.jpg

    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

    8.jpg

    炎土圣风: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

    9.jpg

    汉未央


    学生工作亮点

    以生为本,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

    美术学院坚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构建精细、温暖、赋能型的学生管理体系,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五育并举”,搭建具有美育特色的育人体系,为艺术学子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厚德博学,勤勉笃行。学风建设扎实有力,学生管理严谨规范。通过精准帮扶、榜样辐射、实践转化夯实学业根基。充分发挥班集体育人核心效能,多个班级荣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

    成长护航,润心育魂。构建全方位成长支持体系,推动心理健康关怀与艺术专业深度融合,护航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将心理健康关怀与艺术专业特色深度融合,连续开展十余期“艺术疗愈”工作坊,多维度守护学生心灵。

    五育融合,赋能未来。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特色鲜明育人体系,年均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品牌活动10余项,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竞争力。发挥鲜明学科专业优势,打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平台,课内课外联动,举办“青年说”美育课程大赛、连续举办十二届“型而上下”本科作品展、“兰亭杯”书法竞赛(品牌活动)、“穿中国衣画中国画”系列美育公开课、校园公共艺术季等特色活动,成为展示教学成果与创新精神的核心舞台。

    知行合一,彰显担当。积极践行“与美同行”校训精神,组织师生投身城市更新、北京市“千人百村”等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累计荣获市级及以上奖项6项,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在知行合一中锤炼品格、彰显时代担当。

    荣誉证书

    北京市高校示范学生基层组织

    7.jpg

    北京市五好基层关工委


    北京市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一等奖、三等奖

    先进班集体校级

    第十二届人文知识竞赛获奖证书

    “型而上下”学生作品展暨学生创作风采展示活动

    20.jpg

    “穿中国衣 画中国画”系列美育公开课

    21.jpg

    兰亭杯学生书法比赛

    22.jpg

    追枫——秋日艺术展

    23.jpg

    “冬韵同设,冰雪同塑”美术学院雪中雕塑比赛

    24.jpg

    北服花田耕种

    25.jpg

    红歌大赛

    26.jpg

    校歌演绎展爱校情怀

    27.jpg

    体育文化节硕果累累

    28.jpg

    青年说美育课程大赛

    29.jpg

    “羽”美同行羽毛球趣味运动

    30.jpg

    趣味运动会

    31.jpg

    暑期社会实践

    32.jpg

    学生代表大会


    社会服务亮点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彰显美院时代担当

    美术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非遗研培展演、社会美育等方面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地方文旅事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海口、广州、苏州等地举办“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参与第五、第六、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策展,举办四届“锦绣世界”非遗展演活动等,十年来为京津冀及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2000余名非遗相关从业者。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地举办“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积极承担敦煌市中小学文化校服设计、甘肃简牍博物馆馆服设计等社会工作。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交大附中等2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共建,输送优质特色美育资源。为河北赞皇、北京通州、平谷、密云、房山等地村镇提供社会美育和乡村振兴公共空间提升改造服务,助力新农村建设。完成北京市人民政协办公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楼、青岛市红景新区马克思主义示范园室外景观雕塑、太行新宇美术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仰韶国家遗址公园、北京地铁、深圳地铁、龙徽1910产业园、北京张家湾时尚缤纷节、北京通州运河西岸艺术品创作等实践项目。为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设计头盔,积极助力国家冰雪运动。彰显美术学院师生的担当与风范,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1.jpg

    青岛市红景新区马克思主义示范园景观雕塑真理的力量

    2.jpg

    太行新宇美术馆

    3.jpg

    北京通州运河西岸公共艺术装置

    4.jpg

    北京张家湾时尚缤纷节公共艺术装置

    5.jpg

    国家艺术基金“时尚文化创意设计评论人才培训”项目

    6.jpg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京津冀非遗策展人才培养》

    7.jpg

    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策展

    8.jpg

    海南锦绣世界展演

    9.jpg

    非遗研培

    10.jpg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服设计

    11.jpg

    中国工艺美术馆云衣霓裳——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

    12.jpg

    助力新版敦煌市中小学文化校服设计

    13.jpg

    助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14.jpg

    刘少昂佩戴张楠团队设计头盔获2023—2024赛季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锦赛金牌

    15.jpg

    爱达魔都号大邮轮“念念敦煌·春日漫游”主题海上敦煌服装秀

    16.jpg

    炎土圣风:楚汉观照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株洲站

    17.jpg

    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共建

    18.jpg

    与北京市老干部大学党支部开展共建

    19.jpg

    北京顺义九中美术生高校艺术浸润“动力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规划建设部门、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动画公司、影视媒体制作公司、艺术产品公司,各级博物馆、美术馆、考古院、文化艺术机构、企事业等单位从事雕塑创作、雕塑设计、造型设计以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创研应用和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