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冬奥有我】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刘柯瑾:在亲历冬奥中见证文化自信
  • 2022-04-23
  • 来源:商学院
  • 作者:商学院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刘柯瑾,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2020年4月正式选调至北京冬奥组委,历任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城市文化活动处项目工程师、形象景观处项目工程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和注册中心形象景观经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场馆联络主管。

     

      

    胸怀大局·休战壁画展现大国担当

      北京冬奥会是全人类搁置分歧、摒弃偏见、拥抱和平的盛大聚会,赛事期间在3个冬奥村设立奥林匹克休战壁画是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内容,属于奥林匹克休战系列活动的传统事项,同时也是《主办城市合同》中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休战壁画作为宝贵的奥运遗产,通过在表面签名的形式汇集各国官员、运动员、媒体对本届冬奥会的美好祝愿和对世界和平的殷切期盼,承载着展示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北京冬奥会休战壁画《和平之光》在北京冬奥村实景图

     

      自2020年5月起我负责北京冬奥会休战壁画《和平之光》、北京冬残奥会纪念壁画《和谐之光》的设计管理工作,作为北服派出的非设计类工作人员,心中无比忐忑。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收集整理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至今历届奥运会休战壁画的设计理念、表现形态、使用方式及赛后利用等信息,对休战壁画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象征价值有了完整深刻的认识。随后带领公开招标的设计团队完成10余次冬奥村点位踏勘,先后开发出30余版设计方案,完成4次委领导专题汇报,配合委内相关部门完成2次联合国代表大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中相关内容的撰写。其中,尤为困难的是编写休战壁画和纪念壁画上的展示文字和说明信息。在表面空间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一方面要精准传达壁画造型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要高度凝练北京冬奥会的价值倡导。通过对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工作宗旨、工作愿景、工作目标的凝炼,结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人文性、艺术性、科学性、创新性等维度,顺利完成了休战理念和可持续理念的“北京解读”。2021年12月,第7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17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2022年2月1日,在北京冬奥村举行了隆重的休战壁画揭幕仪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休战壁画揭幕并签名。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右)与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左)在休战壁画上签名

     

    自信开放·艺术景观彰显文化底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现经济实力和体育精神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为打造具有国际特色、中国特点的冬奥艺术景观,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国际传播,2020年6月以来我承担了场馆礼宾空间中式家具陈列及艺术品展示工作。场馆礼宾空间主要服务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官员、各国代表团成员、国内外政要、国内外赞助商合作伙伴等持有各利益相关方证件的中外贵宾,这个群体的观赛体验与接待水平直接影响着本届冬奥会的国际评价。如何让贵宾在观赛、休憩、娱乐的过程中自然从容的关注到、感受到、欣赏到中华文化,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依次为:踏勘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媒体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云顶滑雪公园、冰立方

     

      为此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摸清家底。2年间我带领供应商团队前后7次赴2地3赛区14个重点场馆的31个空间进行全面踏勘,在钢筋水泥间用脚步和尺子丈量出精准的空间结构,同时详细掌握每个场馆比赛项目、运行特点、空间流线和拟接待人群等细节;其次是规划各空间的艺术风格。围绕北京冬奥会“冰雪文化”“长城文化”“春节文化”三个主题,充分考虑各场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结合要客区、会客室、贵宾室、村长办公室等不同空间类型的功能需求,规划出每个空间想要传递的文化元素和意图营造的艺术氛围。经过专家评审的反复论证,最终有821件中式及新中式家具、59幅美术作品、11件雕塑及29件工艺品覆盖到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重要的竞赛场馆,及3个冬奥村、主新闻中心、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等重要的非竞赛场馆。在约2443㎡的空间中,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当中国气质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北京冬奥会折射出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诠释着新时代中国的从容姿态,以别样的中华文化魅力收获来自世界的掌声。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左一)在延庆冬奥村村长会客室

     

    国家速滑馆要客区艺术品安装现场

     

    迎难而上·场馆景观讲述当代考工记

      形象景观的英文全称是“Brand, Identity and Look of Games”,可见创造本届冬奥会的品牌形象,提升本届冬奥会的可辨识度,增强本届冬奥会的视觉体验是形象景观领域的重要使命。当这一愿景和目标需要依托奥运场馆得以实现时,摆在每一位场馆形象景观经理面前的挑战和压力都是空前的。

      从未接触过设计的我首先向历史学习,查阅往届奥运会形象景观经典案例,研究现场和镜头中形象景观的表现手法、呈现特点及转播效果,梳理形象景观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其次向前辈学习,虚心向具有丰富奥运经历的处室领导及同事请教,摸索出“面-线-点”的三级空间划分法,在节俭办奥的前提下努力形成连续的景观氛围和突出的视觉亮点。2021年8月底,在设计供应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制服和注册中心场馆形象景观设计方案得到了部门和场馆的一致认可。

      

    制服和注册中心入口处景观

     

      然而此时,场馆形象景观工作又面临着景观实施合同商缺位,各场馆公开招采流程亟需快速推进的困境,否则将可能面临景观交付延期的重大事故。部领导将草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形象景观实施协议》的工作交予我,一周之内经过对招投标法律法规的仔细研究、对形象景观实施工作的深入学习,在物流部及法律事务部同事的协助下,2021年9月4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形象景观实施协议》各场馆通用合同模板正式过审,为各场馆形象景观实施工作抢出了时间。2021年11月中旬完成景观实施合同商招采工作后,经过10天的昼夜赶工,2021年12月2日制服和注册中心正式对外运行,成为本届冬奥会40余个场馆中首个完成形象景观落地的场馆,让彼时鞭长莫及、心急如焚的国际奥委会官员看到了北京速度和北京质量。古语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面对异常胶着、困难重重的形象景观工作,团队为世界讲述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当代考工记。

      

    场馆形象景观落成时场馆领导、业主代表与负责同志留影(刘柯瑾右三)

     

    追求卓越·调度中心方显冬奥速度

      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北京冬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隶属于本届冬奥会“三级指挥体系”中的第二层级,一方面向上连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领导的战略指挥体系,一方面向下延伸至各涉奥场馆场所的直接运行团队。扁平化的管理调度机制,使得调度中心“赛事中枢”的作用凸显。2022年1月,调度中心领导将我选调至新的工作岗位,负责6个场馆的运行保障工作,要求调度中心与场馆实现联络机制通畅、实时信息共享,第一时间发布指令、跟踪并解决问题。此时距离冬奥会开幕已不足半月,不会再有官方测试赛或测试活动供我熟悉工作,可谓练兵即实战、起跑即冲刺,那几天常常焦虑到失眠。赛前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让我一分钟都不敢浪费,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掌握运行机制、发现工作隐患、建立调度联系,3天后便开始独立上岗,真正肩负起场馆端与运行指挥部之间的传声筒和处理器。

      

    调度中心工作现场

     

      赛时积极发挥专业所长,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调整场馆工作心态、提高场馆工作效率、激发场馆工作热情、解决场馆突发问题、提示场馆改进方向,实现6个场馆整体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整体运行能力的快速提升。从筹办期至赛时,场馆团队都经历了长达半年以上的全时运转,长期无休的工作节奏让团队成员难免产生心理波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场馆保持严肃活泼的办赛心态,我通过与场馆的高频互动,及时向调度中心传达场馆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并将调度中心领导的批示及认可反馈至场馆,依托精神激励缓解高压高强的工作情绪。在实际工作中,因外界不可抗力、偶发因素触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场馆库房漏水、闭环内人员破环、工作人员患传染病、利益相关方硬闯安检、残障运动员带导盲犬领奖、天气预警影响赛程、赛场转运需城市交通给予特殊保障、国际奥委会申诉闭环外观众不足、国际残奥委会要求增加无障碍坡道、安抚国籍敏感领奖运动员等突发状况,都需要场馆联络员第一时间予以研判与指导。现在想来,每一次突发事件背后都是高度紧张的应急处置,每一次细腻高效的服务背后都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坚强领导。

      

    2022年3月16日晚调度中心结束运行任务

     

    共创未来·冬奥遗产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3月13日晚,永恒的“微火”在万众瞩目中缓缓熄灭,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画上圆满句号。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年多的冬奥奋斗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无数平凡英雄的拼搏奋斗,才能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感谢学校及学院的信任与支持,让我有幸亲历伟大盛会、见证历史荣光。作为青年教师,要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遗产,用活“冬奥教材”,讲好“大文化课”,涵养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奋斗精神,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