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我校举办2021“时尚趋势与生活方式”论坛
  • 2021-06-04
  • 来源: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 作者:汤梦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由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发起的“2021时尚趋势与生活方式”论坛,于6月3日下午在7号楼2层艺术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的启动是基于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注重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之间的紧密性,强调专业的开设、内容的选择与人才的培养都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聚焦于上述一流专业建设的具体需求,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兄弟院校的青年学者与行业的知名专家,嘉宾的发言主题围绕于社会创新设计、时尚生活方式、时尚消费、商业模式等,力求将最前沿的学术知识与行业动态通过论坛形式进行多元化的输出,使一流专业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彼此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

      党委常委、副院长詹炳宏出席论坛并致辞,教务处处长赵洪珊、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师生参加了论坛。论坛由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杜娟副教授主持。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詹炳宏致辞

     

      首先,詹炳宏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辞。他对莅临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强调,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一直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规划,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充分发挥示范领跑作用,两个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增强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为双一流专业建设拓宽研究思路,不断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专业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依次为:邹亚男女士、钟芳博士、陈曦先生、何颂飞副教授发言

     

      随后,各位嘉宾依次上台交流发言。

      第一位上台分享的嘉宾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联合创始人邹亚男,旗下产品《DATAPARK数据公园》是国内首家致力于创新趋势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服务平台,同时她具备多年国际头部时尚品牌的买手与产品经验,并作为主设计师负责国内一线运动品牌的产品研发与设计工作。邹亚男女士对“女性消费经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提出国内近年的内衣品牌设计从展现形式美逐渐转变为以女性穿着舒适度为考量,剖析了这种时尚趋势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科技、经济、环境、政治等领域的变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男色”经济的趋势,为年轻设计师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同时也启发我们必须擅于吸收最新的资讯,思考消费者在不久的将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工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专家组成员钟芳女士,她专注于社会创新设计、可持续设计,研究课题包括可持续食物网络,废弃物管理系统,城市社区等。钟芳博士为我们分享了《为人民、与人民、由人民的设计:社会创新的三个维度》,提出了社会创新设计在当下的学术界有多种诠释方式。钟博士认为,从设计与人民大众之间关系的角度,包括为人民的设计、设计方法的创新以及全新的设计理念,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社会创新设计,对当下的设计专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位分享的嘉宾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赴德国研读家具产品及室内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他在设计领域涉猎颇丰,私宅空间、商业展示、家具及家居产品开发均有涉足,是设计领域的一位“杂家”。陈曦先生为大家带来了“软装品牌的商业模式”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他对于软装的理解与诠释,通过介绍柔然软装的转型之路,进而提出了目前中国软装行业的发展态势与问题所在,以及对于软装品牌商业模式的探索路径。北京服装学院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设计作品展,部分同学的设计主题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切入,对初创品牌如何开展创新商业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他的分享带给大家全新的启发。

      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中国设计行业的关注点也随之产生了转变。与会的最后一位嘉宾专注于中国生活方式的研究,他是韩国国民大学生活方式设计方向的在读博士,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颂飞老师,他分享了《中国国情语境下的时尚生活方式》,探讨“我国国情下时尚生活方式的机遇和挑战”。何老师通过对于目前中国国情的探讨与分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城市发展形态等方面,对于社会结构多元和社会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进行总结,从中国的文化与生活需求出发,解析中国变化的特点和缘由,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的时尚生活方式。

     

    四位嘉宾与学生互动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深受启发,积极与嘉宾们探讨关于本次论坛主题的问题,嘉宾们耐心地逐一回答,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氛围融洽。

     

    嘉宾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