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国风承脉 华服筑城 | 北京服装学院携手东城区共探服装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路
  • 2025-07-05
  • 来源: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作者: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古垣织锦绣,华服启新章。近日,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衣经·明韵新生”服饰表演暨服装文物保护技术展在有着六百余载历史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角楼精彩亮相。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黄克灜出席,东城区委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见证活动启幕。

    11.png

    开幕仪式


    黄克瀛在致辞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美德的结晶,也是设计创新的源泉。北京服装学院秉承“为人民而设计”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理论研究学术高地。本次活动在东城区“校地文化共建计划”的支持下,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环节,集中展示了学校近年来围绕纺织服装文化遗产开展的教学、科研与创新实践成果。

    12.png

    黄克瀛致辞


    名城名校合铸文枢

    在动态展演环节,六十五套华服在光影中翩跹流转,通过“复原—融合—创想”三幕叙事,诠释了中华服饰文化从传统基因中生长出的当代生命力。“礼韵山河”篇章中,古代复原服装走出实验室,金线在城垣光影中流转千年礼制;“经纬新生”篇章,新中式美学融合创新传统服饰文化,表现北京当代都市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未来织造”篇章,数字虚拟概念服装与实物结合,3D打印技术融合新材料,探索服饰科技美学的发展方向,表达东方人文情怀。通过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表演专业学生匠心独具的设计演绎,让深藏于古籍典章中的大明风韵,在首都核心区澎湃新生,灵动绽放。依托明城墙历史空间,师生团队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公众可感的艺术呈现,将“新文科”建设与在地文化服务深度融合,让学校的学术智慧为东城区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展演现场


    服装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

    服装不仅记载着经纬交织的传统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礼仪之大、章服之美,镌刻着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7月3日至13日,服装文物保护技术展同步开放、展出,作为学校与东城区合作的重要项目,集中展示了学校积极围绕首都文化资源建设,开展“服装文化遗产保护”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优秀成果。

    展览依托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装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微专业的教学科研,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优势,联合考古学、历史学、设计学等多领域专家与青年学者,通过纺织考古和服装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聚焦明代服饰的结构复原、织造工艺与数字化保护三大维度,通过二维和三维协同的信息采集技术,为袍、衣、裙、裤等形制共计16件样本进行数字化解析,准确还原了样本内外四视图、结构图和工艺细节,构建了明代标志性服装的技术谱系,揭示了明代服装结构的制衣理念,为服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可复现的技术范例。

    服装文物保护技术展


    此次展演作品由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卫、朱博伟、梁燕等师生团队共同完成,作品立足“服装文化遗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面向公众展出明代服装系统性研究成果,将静态陈列与动态体验相结合。未来,北京服装学院将持续深化纺织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完善中华服饰技术图谱,探索服装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持续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大局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