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艺术名家领读经典” | 马天羽:光辉的历程与艺术的纪念碑性
  • 2020-11-30
  •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作者:王玉泉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11月28日上午,2020年秋季学期艺术院校“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公选课第六讲“光辉的历程与艺术的纪念碑性”在北京服装学院开讲。本次课程由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老师主讲,院长贾荣林教授出席,京内外多所艺术院校30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张红玲主持。

     

     

      课程开始前,贾荣林院长为马天羽老师颁发了“全国艺术院校名家领读经典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授课教师聘书。

     

     

      首先,马天羽老师展示了一组不同形式、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纪念碑,并重点讲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让同学们理解了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蕴含了不同的历史含义,承载了时代精神,由此诠释了艺术的纪念碑性的深刻含义。

      接下来马天羽老师从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所代表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传统文化精神,讲到了当代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不同时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也再次体会了艺术作品的纪念碑性。 

     

     

      马天羽老师出生于艺术世家,讲解中他用一组与祖父30年前后的牵手照片和祖父创作的经典作品,为大家展现了几代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艺术情怀,并教育同学们艺术创作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巧的微小作品,都必须根植于中华沃土,反映时代、贴近人民、扎根生活,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是艺术家应有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马天羽老师的课程充分展示了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让同学们在欣赏经典雕塑作品、绘画作品的同时,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次课程获得线上线下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中国戏曲学院学生李北京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里程碑的价值,纪念碑的意义,艺术的创作与其包含的意义密不可分。”北京服装学院学生林茵在听了讲座以后说:“老师的深刻讲解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到艺术作品纪念碑性背后的意义,纪念碑性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懂得了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只有投身于时代,拥抱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