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科学·艺术·时尚”节│“融合·守创--传统服饰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举行
  • 2020-10-22
  • 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 作者:张毓雯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10月21日,“融合·守创——传统服饰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举行。研讨会由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承办。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校博士项目科研实践基地。此次研讨会为民族服饰博物馆教师以及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围绕传统服饰的研究与传承主题,基于文献研究、实物研究,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实证研究,从传统服饰的文化、结构、纹样、工艺、时尚策展、创新设计等角度的研讨,同时也是博物馆近年来教学研究成果的汇报。

      

    贺阳

    演讲主题:一方布的传承——中国传统服饰的极简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制服及火炬手服装设计总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传统的服装结构和制衣方法,以不同比例的矩形面料拼接而成。演讲通过实例研究,阐述了不裁剪或少裁剪面料制作衣服,通过交叉、缠绕、系带的穿着方式,可以做出适合人体的服装,不同比例和装饰的区别可以实现民族识别和功能区分,是中国的智慧,自古就有的这种制衣方法,在如今的少数民族至今还在传承。演讲提出“节用”和“惜物”的传统思想贯彻其中,具有鲜明的识别性。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向先人和民间的妇女学习,以手艺的为基本线索,研究传统造物的思想与逻辑,让后来人在日渐西化的语境中永不迷失自己的文化来源与方向。

      

    刘育红

    演讲主题:“天衣之缝”——解读民国旗袍结构的变迁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教师 民族学硕士

     

      民国时期的旗袍以其款式高贵典雅、工艺水平高超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设计师眼中的民国旗袍是随着时尚流行而变幻不定的,而在工艺师看来,在令人目不暇给的款式更替过程中,民国旗袍经历了两次结构性变革,演讲从传统工艺角度阐述了民国旗袍结构变迁的三个阶段,具体从衣缝的变迁解读旗袍结构演变中的西风东渐,梳理了两种制衣理念之间的博弈过程。

      

    高丹丹

    演讲主题: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服饰研究——以出土礼服为例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员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在读博士

     

      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为明代弘治年间藩王命妇墓葬,墓中出土纺织品四十余件,包括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鞠衣实物。演讲以吴氏墓出土礼服为例,深入探讨了明代命妇服饰的艺术特征,以及阐述了服饰与礼制间的关系。

      

    胡小妹

    演讲主题:对话&连接: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方式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讲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

     

      当今世界,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策展时代,诸多传统领域的界限被打破并被赋予全新的内涵,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亦是如此。演讲探讨了在当下时尚策展寻求革新的策展意识,关联文物与时尚,寻求全新的触碰点,通过对话、想象、追溯历史与当下的连接,建构对民族服饰多角度的诠释方式。

      

    袁宗刚

    演讲主题:汉魏六朝诗中的服饰形象——以“罗衣”“长袖”等为例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教师 文学博士

     

      汉魏六朝时期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诗歌中有大量描写服饰形象的意象,演讲以该时期诗歌中出现的“罗衣”“长袖”等意象为例进行分析,对其流变做出了论述。演讲指出衣冠服饰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各历史阶段的生活形态,并在文学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为我们研究、了解古代服饰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佐证。

      

    周成飞

    演讲主题:贵州蜡染图案中的“程式化”——以“卍”字纹为例

    北京服装学院 在读博士 师从贺阳教授

     

      “卍”字纹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演讲主题以蜡染“卍”字纹为对象,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蜡染实物和田野考察所采集的资料为研究样本,对“卍”字纹的起源与内涵予以考证,通过演示丹寨排倒村和镇宁石头寨两地蜡染“卍”字纹绘制过程,阐述了程序化的操作过程对纹样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谢菲

    演讲主题:少数民族服饰的叠穿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教师 艺术学博士

     

      叠穿是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形式,演讲以苗族为例通过对传统百褶裙制作、穿戴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叠穿中所蕴含的“美”与“富”之间的统一,身份角色的标识是维持正常有序婚恋生活的保证以及农耕文化下苗族性别的分工,纺织制衣成为了女性社交的媒介及社交活动中对人能力和品德的评判标准等观点。

      

    張毓雯

    演讲主题:一件衣服的几种可能性——民族服饰穿着方式的再思考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工艺美术师 设计艺术学硕士

     

      演讲以“一件衣服是否可以满足日常穿着的多种需求”为切入点,基于民族服饰穿着方式的研究,探讨在有限的物质载体上,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通过结构的转化达到形体的可适性,达到样式的多变性,同时它应该是令人舒适的。提出时尚本应与“可持续”相结合,一物多用更或者物尽其用,通过实验性设计,为“一件衣服的几种可能”探索新的思路。

      

    朱玲敏

    演讲主题:中国传统盘扣的创新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 在读博士 师从贺阳教授

     

      演讲梳理了盘扣由结绳系带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用于戎装,盛唐用于常服,沿用于宋、元,出现软盘花扣,明朝出现金属、玉石等各式子母扣,至清代,替代系带成为主流门襟闭合件,清末花扣普及,民国时期发展到巅峰,硬盘花扣盛行,沿用至今。同时,演讲从传承的角度提出盘扣的创新设计可从功能、材料和造型三个方面进行。造型设计承袭了中华传统的美术理念:轻“写实”,重“传神”。设计者须具备较强的艺术修养、精于配色,作品注重意蕴表达。

      

    陈灵姗

    演讲主题:“包”和“裹”——少数民族盘头帕的缠绕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 在读硕士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三年级 师从贺阳教授

     

      演讲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石别村的壮族头帕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的哈尼族头帕为具体实例,讲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头帕盘绕设计中的“包”与“裹”及其所体现的造物观念,同时分享了基于此类盘绕方式为灵感来源的创新设计作品。

     

     

      研讨会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民族服饰策展等方面,探索了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