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科学·艺术·时尚”节│“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
  • 2020-10-17
  • 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 作者:民族服饰博物馆
  • 编辑:宋冰滢 王行
  • 阅读次数:
  • 展览海报

     

      10月17日,“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在北京服装学院5号楼三层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开幕。此次展览作为学校第十六届“科学·艺术·时尚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展厅场景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收藏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民间传统服饰千余件套。其中,既有婚嫁节庆穿用的礼服,也有日常生活穿用的便服。本次展览以该时期女性服装为主线,以反映清代至民国不同时期服饰风格特点和时尚变迁为宗旨,选取数十件在形制、材质、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服装,配合相关饰品、女红技艺工具、文字说明和老照片等,为观众呈现出该时期女性服饰变迁之路。

     

    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主要展示清中期至晚期上层社会汉族女性穿用的袄、褂、衫、裙等传统服饰,绚丽的纹饰和精致的工艺代表了清中晚期华丽繁复的装饰特色和审美风格。

     

    民国倒大袖服饰与旗袍

     

      第二单元为 “民国女性服饰”。主要展示了二十世纪初期至五十年代女性穿用的“倒大袖”上衣、筒裙、旗袍、马甲等服饰。中国女性第一次展现出既含蓄优雅,又意气风发的全新面貌。

     

    清代至民国配饰及女红工具

     

      第三单元为“清代至民国服装配饰”。展示了云肩、肚兜、莲鞋、荷包、点翠凤冠、簪钗头饰,以及民国女性内衣、绦子边、头花、旗袍领条等配饰件,折纸针线包、粉线袋、熨斗、裁剪纸花样、缝纫机等多种服饰制作工具。

     

    北京市民捐赠的民国时期旗袍与缝纫机

     

      除馆藏品外,本次展览特挑选与主题相关的捐赠品进行展示。这些捐赠品均来自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有服装、箱包、缝纫机、家族老照片等,每一件捐赠品都有明确的来源与用途记载,由于主人们的精心爱护,令它们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是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幸存者,倍显珍贵。

     

    馆藏折纸针线包

     

    现场观众折纸互动

     

      展览同步展出了馆藏清代折纸针线包的复制研究过程。为了更好地展示传统折纸针线包的巧思与妙用,博物馆师生对其折叠方法进行研究与复制实践,并将过程进行图示及视频拍摄,做成视频教程,展览期间在展厅内循环播放。折纸针线包可以用来放置零碎的小物品,实用又环保,展厅内准备了对应尺寸的折纸,现场观众可以跟随志愿者动手尝试,亲身感悟先人们在女红工具设计上体现的智慧,并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收纳神器。

      清代至民国时期是一个从保守到中庸、再到开放的过程,服饰变迁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女性思想意识的逐步解放、话语权的增多和逐渐拥有的更广阔发展空间,也昭示了该时期女子的聪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服饰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辉煌,折射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明,倾注着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情感与智慧。博物馆将相关展品进行研究和梳理,让这些经历了时间沉淀的文物重新面向公众,以另一种方式回归社会、服务人民,不但可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也可以让文化遗产倍增美好。

     

    首日观众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后续将陆续推送展览相关系列文章,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