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督评快报(五十二)︱一门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教育课 ——《传统雕塑艺术考察》听看课有感
  • 2020-04-24
  • 来源:发展规划处、教学督导与评价办公室
  • 作者:校教学督导组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基于疫情防控及“停课不停学”的双重需要,学校为保证顺利实现线上开学,寒假期间积极部署。一是统筹安排,在组织、技术和资源方面,全面保障;二是提前谋划,在分类指导、优选模式和严格管理上,预案完备;三是因势利导,尊重线上教学特点,调整督导策略,减少师生焦虑。在各单位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月24日已全面启动线上教学。为了及时宣传报道在延期开学期间各单位以及全体师生所付出的努力、开展的工作、特色做法以及优秀经验,搭建起相互借鉴、学习、交流的平台,特开设《督评快报》专栏。期待各部门及师生投稿(文字报道、收获感想、绘画设计等题材形式不限)。投递邮箱jxdpb@bift.edu.cn(请注明“督评快报”)。

      

    校教学督导组专家 周永凯教授

      

      常讲课程思政,可如何课程思政,尤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真是教无定法。实际上,寻找课程思政的专业知识切入点,融入体现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 并将其自然渗透和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是当前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最近,我多次听看《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这门课程,我认为《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课程做到了。这门课从专业知识教学中发现“思政元素”结合点,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使该课程名副其实地成为一门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教育课。

      

      一、从教学设计理念上,形成教学考察线和育人思政线无缝对接

      这门课原本是社会考察采风课,按照原教学计划,安排传统雕塑艺术教学考察路线(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炳灵寺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敦煌石窟——天水市武山县拉梢寺——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依次有序进行参观、学习、讨论,并完成临摹泥塑等学习任务。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现无法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行真实空间中的观察学习,只能进行线上教学。

     

      

     

      如何上好这门实践性强的艺术类考察课?教学设计上,课程设计了两条线:一条是按照地标点位设计的显性的教学考察线。为了能够达到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目标,课程决定维持原教学计划中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路线不变,以虚拟现实的展现方式,让学生云走传统雕塑艺术考察点位,学习知识、丰富见识,完成原定的参观、学习、讨论,并临摹泥塑任务。一条是贯穿授课内容中的隐性的育人思政线。2020年是学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课程建设年”,《传统雕塑艺术考察》是学校2019年“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试点项目。以抗击新冠疫情为契机,契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主题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设计理念上增加了“育人设计”,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持续较长时间的考察活动中,要求学生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在洗涤灵魂、高尚情操的同时,以此弘扬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在当下新冠疫情肆虐整个人类,中华民族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疫情,风景中国这边独好,青年学子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这种教育意义将深远影响这一代青年学子的核心价值取向,将使他们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终身受益。可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设计的一种课业目标,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二、从教学设计内容上,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从课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内容中领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课程以每个点位专业知识讲解中的典型教学案例作为思政素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的史料来讲解当时艺术辉煌与灿烂,讲解先人的聪明与智慧。学生不仅惊叹于先人的鬼斧神工,不知不觉中也被民族文化和精神所感染。寓教育教学、教书育人于一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每位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

      1.教学案例之一——铜奔马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集我国当时绘画、雕刻、冶炼铸造艺术于一体。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技艺水平极高、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绝世珍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引起世界的瞩目。1986年国家文物局把“马踏飞燕”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1984年铜奔马被确定为我们国家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其涵义不仅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显示更加鲜明的文化色彩,在延续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视觉意象,符合现代人日益发展的审美观。而且,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彰显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在打开国门、改革开放、拥抱世界的今天,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青山绿水、名胜古迹,“铜奔马”所到之处,无不体现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

      2.教学案例之二——石窟塑像与壁画

      在考察点位中,学生们看到炳灵寺、天梯山、金塔寺、大佛寺、拉梢寺、麦积山和敦煌石窟等众多石窟。石窟中现存大量塑像和壁画。其中尤以敦煌和麦积山石窟为代表。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共有石窟塑像2000余尊,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塑像和壁画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窟群。石窟塑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壁画构图精美,栩栩如生。敦煌石窟的塑像、壁画集中地反映了历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1987年12月6日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内容丰富的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佛像、神怪、动物、山水画、建筑画以及装饰图案等。在历史长久的画卷上,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从效仿西域式样到逐渐汉化,从颜面体态到服饰装束,都又复归汉民族的鲜明特色。它不仅展示了十个朝代壁画艺术发展的脉胳,而且蕴含着历史、风情、民俗、神话、山川、建筑等十分丰富的形象资料。

      石窟塑像与壁画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交融的特色。当欣赏石窟塑像与壁画的艺术精美,缅怀先人所创造的奇迹时,不禁感慨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民族智慧及精神力量!

      3.教学案例之三——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等,内容涉及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和水利等方面,范围很广。摩崖石刻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书法精美,或为名家之手笔。体量巨大、气势恢弘,富于天然意趣,不仅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记载,具有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式上多措并举,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育人思政线。教学形式有以下特点:线下与线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外名师授课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从而,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多措并举,实现课程思政形式多样化。

      1.线上与线下结合

      《传统雕塑艺术考察》学时安排为线上30课时,线下30课时。线上有讲授、辅导、讨论、名师讲座、实践示范教学等内容安排。线下学生有阅读打卡、速写、临摹、写作。从线上课程内容看,丰富有延展且信息量大。在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每个考察点位时,除了讲解知识点外,还从国家高度和民族责任角度激发学生对世界观的思考。同时,每个考察点位都有对应的视频短片播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一步体会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线上授课后,老师把课堂PPT和所有视频的观看链接群发同学,便于学生线下随时自主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

      2.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设计上,还有一个安排是增加课程的理论学习时间,加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宽度、深度和强度;加强学生理论研究的方法提升;增加论文写作的难度和高度,加强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前老师从教学和教育两方面考虑,推荐《中国雕塑史》《中国雕塑艺术》《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凝重与飞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凝固的美——东西方雕塑比较》等电子版书籍供学生们阅读学习。结课时学生要完成课程论文一篇(要求3000字以上,论文符合学术规范,要有摘要、关键词、参考书目,正文中引文要注明出处,必要的话可以插图,凡插图必须有完备的图注)。同时,学生还要完成临摹泥塑完整造型1件或局部临摹3件,绘制手稿30幅。

      3.校内外名师结合

      实践教学示范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环节。任课老师考虑线上的授课状况与以往不同而增加了泥塑示范课程内容。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熟练而规范的技能操作和形象生动的要领讲解,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具体、生动、直观地学习泥塑操作技能和技巧,为掌握泥塑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体会“工匠精神”的魅力。

     

     

      4月15日,课程邀请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建磊作《中国民间彩塑巡礼》讲座报告。赵老师从彩塑的概念讲起,阐述民间彩塑两个维度发展历程,一是彩塑的发展历史,二是中国著名的泥塑地区品类及泥塑工艺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的彩塑作品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勤劳与智慧。赵老师还强调传承不要拘泥于形式,而要传承文化和精神。

      4.虚拟与现实结合

      为了尽量弥补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不能实地考察、体悟和延展课程内容而带来的缺憾,课程教学设计时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虚拟世界里看到真实的场景。课程优选了许多三维动画场面,如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等一批展品,考察点位的纪录片都是一种极具沉浸感和高度扩展性的三维景象,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学习材料和单向传递的信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正成为教育教学主要应用手段,对不能真实参与的教学场景而言,虚拟与现实结合尤为重要。尤其新冠疫情期间,当学生无法真实接触到一些实景时,通过虚拟世界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四、《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课程思政的启示

      课程思政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而应该包含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传统雕塑艺术考察》以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维度,对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进行了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增强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实际上,《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达到上述课程思政的授课高度,对任课老师本人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尤为重要,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为此,对专业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科专业本身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其对本学科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育人意识培养,深化专业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科专业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其内在价值认同,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其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提高其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

      2.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要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定要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就是弘扬国家情怀、民族文化、爱国精神,就是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致力于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想和价值观比知识更重要,老师要更加重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更深入、更广泛地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更加自觉地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习。

      3.注重考察实践类课程的思政作用

      实验(践)课和社会考察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频度也最高。艺术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在网络课堂上完成练习等实践环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老师和学生均是一个考验。教师教学实践示范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引导是关键环节。老师要用智慧和情怀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担当,身体力行,示范教学上好实践课程。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实践不是简单旅行,更不是旅游,不要走马观花,要注重“工匠文化”熏染,要体察社情民情。把美的体验和真诚的现实关怀融入社会实践,树立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个人理想。

      《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课程快要结束了,带学生从大江南北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古迹,感受中华民族艺术雕塑发展历史的博大精深,感悟很多。这门课满满的正能量,无论现阶段线上课程还是新冠疫情过后的实际考察,都可以贯穿传播传统文化、领会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也正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传统雕塑艺术考察》课程思政的教学结果烙印在每个学子的心中。不久的将来,他们或许会实际考察一下位于河西走廊上的灿烂辉煌的传统雕塑艺术遗迹,或许走向社会去领略祖国的绿水青山、神斧奇工,终将会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