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2019年天然染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
  • 2019-06-25
  • 来源: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
  • 作者: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
  • 编辑:宋冰滢 曹敬攀
  • 阅读次数:
  •   由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主办的“2019年天然染色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北服举办。研讨会旨在引导丝绸之路与天然染色文化学术研究,促进传统染色工艺的现代化转化,创造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讨会针对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染色的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众所周知,人类对于天然染料和染色技艺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与人类的服饰文化关联密切。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染色品,是出土于埃及金字塔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木乃伊蓝染裹布,在我国陕西华县也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有朱红色的麻布残片。可见,人类在发明织造工艺的同时,也产生了蓝染、红染、黄染等天然染色工艺技术。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于染料和纤维属性的进一步认知,天然染色技艺也开始广泛使用于世界各地的纺织品、纸本、食品、化妆品以及颜料的制作中,并通过古代的商贸道路进行传播和交流,丝绸之路就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说了解天然染料和染色技艺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服饰文化、传统色彩观念、传统科技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讨会特邀日本国宝级草木染传承人吉冈幸雄先生,中国台湾天染工坊创始人、台湾工艺之家成员陈景林教授,横滨美术大学工艺设计系教授、日本纺织协会理事加藤良次先生,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研究员王进玉先生,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技术部副主任刘剑先生作为论坛主讲,他们将围绕天然染色的发展历史、文化特征、工艺技术、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发言、讨论和工艺示范。

     

     

      敦煌服饰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进行致辞。他希望今天的研讨会能唤起更多的学者、教师、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做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使其不断地延续和拓展,使传统服饰文化成为当代创新设计的发源地,使传统天然染色不断发扬光大,走向更广阔的明天。

     

     

      北京服装学院楚艳副教授和王子怡副教授进行学术主持。此次研讨会还有众多相关院校、博物馆、研究机构的同仁和北京服装学院的师生前来参会聆听,反响热烈。

      

     

    吉冈幸雄:《日本的颜色与正仓院》  

    讲座提要: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天然染色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隋唐时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天然染色产生了重大影响。吉冈老师一直强调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是天然染色非常重要的载体。日本正仓院多件藏品展现了盛唐时期日本与中国的频繁交流,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互鉴的优秀的成果。从正仓院藏品里,我们能够追溯到千年之前大唐时期的织物纹样和色彩,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美学精神。

      近几年来,国内在天然染色领域的实践、研究等方面也是有所发展,吉冈老师的研究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有很好的帮助和参考的价值,他带领大家穿越千年,感受日本传统文化和中国大唐文化的色彩之美。

     

     

    陈景林:《从传统工艺到时尚设计:天然工坊与台湾天然染色发展的经验》  

    讲座提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景林老师就开始关注民间手工艺并深入到中国大陆的山区,一步步走出向大山深处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学习的道路。这些田野工作的采集调查记录和技艺的整理成为研究天然染色的重要养分,导引出创新和发展。陈老师常年摸索与研究如何将传统工艺融入时尚设计,如何将天然染色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并和大家分享天染工坊与台湾天然染色发展的经验。他将天然染色工艺实践在服饰设计、家居设计及空间设计中,并获得了众多优异的成果。

     

     

    加藤良次:《思考着色方法的教学》 

    讲座提要:

      颜色是怎么回事?怎么理解染色与弄脏,染色与污渍,染料与颜料的关系?这次的讲座使大家回归到原始的状态,思考颜色是如何附着的。加藤老师介绍了他实验性的一种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仅用棉布,自由使用着色所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在校园内采集染色材料和色素的提取,了解颜料和染料之间的差异以及组合。最后用天然和合成染料、颜料,将白色成衣着色,以时装秀形式展示作品。

     

     

    王进玉:《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有机天然染料——以敦煌石窟彩绘艺术品为中心》  

    讲座提要:

      敦煌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完美立体艺术。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宝库。它保存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清等10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敦煌供养人服饰资料具有历史悠久、序列完整、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等优势和特色,对中国古代服饰史学科的建设和石窟考古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当代服饰工艺美术研究和设计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通过衣冠服饰的形式、纹样、色彩、质地等,不仅可看到当时的纺织品原料、品种,也可以看出丝绸锦绣及其印染工艺技术的高度成就,特别是在纹样的设计和创造上,出现了不少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纺织品图案,这些图案与出土文物中的丝绸图案非常相似。

     

     

    刘剑:《敦煌纺织品的染料鉴别:来自敦煌研究院和大英博物馆的收藏》  

    讲座提要:

      莫高窟藏经洞自发现后历经劫难,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纺织品,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探险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刘老师通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微型光纤光谱技术鉴别敦煌纺织品上的染料的品种,并分析出染料的分布。敦煌纺织品的染料鉴别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四大文明中心说,敦煌染料化学物理性质的解析是其纺织品色彩保护的依据。因此,敦煌服饰的科学复原离不开染料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