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刘瑞璞教授主持的第三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专著《藏族服饰研究》正式出版
  • 2018-10-10
  • 来源: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作者:陈果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我校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瑞璞教授带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团队,指导博士研究生陈果、硕士研究生王丽琄合著完成的《藏族服饰研究》,于2017年初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编辑工作,近日由东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于2007年,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大国家基金项目,也是目前我国专著最高级别的资助项目,旨在出版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刘瑞璞教授是我国传统服饰结构考据学派的领军人物,他领导的研究团队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考据学研究,充分利用博物馆、私人收藏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北京服装学院得天独厚的专业学术平台,以田野考察为手段,以硕、博士研究生培养为着力点,以结构考据研究为切入点,深入发掘大量一手资料,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服饰研究有史无据的局面,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藏族服饰研究》是刘瑞璞教授继《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少数民族编)》和《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纹章规制研究》之后,第三部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出版的学术专著。《藏族服饰研究》是刘瑞璞教授带领团队研究成果的再次呈现,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题,是从硕士到博士专题研究经过7年多学术积累取得的重要成果。   

     

      

      《藏族服饰研究》分为上下两卷,上编《藏族服饰结构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典型藏族的服饰标本研究为线索,几乎将馆藏藏族服饰标本一网打尽,运用实验室式的实证手段对标本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测绘与结构图复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手材料,首次全面记录和呈现了古典藏服结构的面貌,对藏服具有活化石价值的古法结构“单位互补算法”的探索与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史学意义,确立了藏族服饰结构图谱在中华传统服饰结构谱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深刻体现中华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系统和诠释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特质的标志性范本。下编《藏族服饰研究图记》,以藏族现实生活记录的方式,系统整理“藏族服饰研究”与藏族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无论从民间艺人藏袍的古法剪裁、还是藏民装扮仪轨、拜佛、转经、吃茶充满亦俗亦教的生活方式,尽现藏传佛教的深刻性和普世性的藏域风貌。本书将研究团队五次藏区的田野考察,通过图记方式揭示藏民生活对传统服饰的坚守不是偶然的,而具有对历史、文化、宗教的传承,以提醒研究机构与学术界对藏族现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性、科学和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对藏文化偏重于人类学和文献研究的另一种独具开创性的“实证考据学”研究方法。 对藏族服饰结构首次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所建立的藏族服饰结构图谱与数据信息具有补遗中华民族服饰结构谱系的文献价值。该专著所采用的藏汉及多民族服饰结构的比较学研究方法,探索大中华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多元一体的共同基因,通过藏族服饰结构的系统研究和整理,阐释了藏汉服饰布幅决定结构形态的宗教自然观和“敬物尚俭”的儒释道人文气象在物质形态中如何呈现。《藏族服饰研究》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出版,将有助于我校在抢救、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领域创建学术高地,开辟崭新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