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王金华汉满蒙古典服饰藏珍与研究成果展举行
  • 2018-09-27
  •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项目组委会
  • 作者:朱博伟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9月26日上午,由北京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项目组委会主办,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民进北京服装学院支部协办的“王金华汉满蒙古典服饰藏珍与研究成果展”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1号展厅开幕。开幕式由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王羿主持,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田辉、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洁及协办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数字分社长金昊女士出席了本次开幕式活动。

     

    王金华先生讲话

     

      展览共展出汉族、满族、蒙古族古典服装三十余件、饰品六十余件及五件代表性标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览特色有三:首先是全局观,通过成套组配的方式呈现晚清民国汉、满、蒙女子穿戴风貌;其次是展现民族服饰多元一统的文化风貌,清晰反映民族服饰的碰撞与融合;最后整理展示针对古典服饰结构考据研究的基本方法。

     

    展厅内景 左侧为汉族服装 右侧为满族服装 中间为汉、满、蒙首饰

     

    满族服饰部分

     

    藏家王金华先生向观众讲解藏品

     

      清代女子服饰特征有三:封建伦理性,复杂的装饰工艺及民族融合的流动性。清代女性从女红中得到教养,服装装饰多是对于展现如何恩爱丈夫、养儿育女、孝敬先辈、祈天赐福的表达。将女子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身份和职责在女红的学习中传承。清代汉、满、蒙女子服饰在发展中交融,结构、形制得到丰富和发展。时至晚清民国,化学染料、机械织造术和欧洲装饰风格的引进,传统服饰从出现了西方文化的痕迹。展览所见的传世实物,正是那百年间社会发展的缩影。大到庆典礼服,小到挖耳勺的饰品,反映的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

      就像藏家王金华先生所言“求财绣牡丹,思念心上人绣花草,求子绣石榴,辟邪绣猛兽等。吉祥是创作的原则,‘有图有意,意必吉祥’,把吉祥穿在身上,把美好藏在心里,这就是中国人内心的奔放,外表的含蓄呀。”

     

    清晚期 双龙戏珠点翠银鎏金凤冠及点翠银簪一对

     

    晚清民国 蒙古族 镶珊瑚累丝银冠(套)

     

    清晚期 花卉点翠银鎏金凤冠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项目组北方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课题组

    对王金华先生藏品的部分研究成果展示

     

      早在2017年6月,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恭王府博物馆举行了《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启动仪式,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作为科研重点,开展跨学科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本次活动正是由北京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项目组委会主办。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项目计划在四年时间内利用国内外既有的学术成果,结合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学术研究新资料,全面梳理各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演变、相互影响及其关系。立足服务当前,加强传统服饰文化的设计创新和产业化研究,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服务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2018年6月北京服装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以此为契机,北京服装学院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项目组北方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团队与王金华先生就其藏品研究展开深入合作,达成了以满族和蒙古族服饰为主体,结合汉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的技术路线,以期更加深入地剖析传统服饰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展览所展现的研究成果,就是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产物,是北方民族研究项目组一年多以来阶段成果的汇报与总结。

      本次活动力求为观众提供一次近距离感受和接触古典服饰魅力、了解民族服饰文化的良机。展览通过传世实物、科研成果等多个角度,从物质文化角度深入挖掘和展示清代汉满蒙古典服饰在结构和形制上的发展和变化,展示清代服饰呈华夏之正统的衣冠风尚,讲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奥,展示汉满蒙服饰工艺极致的魅力,启迪传统服饰发展创新的未来。

     

    部分服装图

     

    白色缎绣人物纹女袄(汉)

     

    白色漳缎平安富贵纹女袄(汉)

     

    蓝色缎绣动物花卉女短袄(汉)

     

    民国 石青色龙凤呈祥纹盘金女褂(汉)

     

    蓝色缂丝寿桃纹氅衣(满)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