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变更为艺术院校,2020年按照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办学发展政策明确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 【师者】德高望重桃李满园 追梦鞋业强国永不停息
- 访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于百计
- 2018-04-11
- 来源:中外鞋业
- 作者:于大江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于百计: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设计师,在制鞋技术、皮革行业职业教育领域工作四十多年,是我国鞋业界资深专家、皮革制品设计专业带头人。他治学严谨,积极从事教学改革,教中职生、本科生,带研究生,开展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为皮革类专业发展和皮革行业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成果:《皮鞋帮样比楦设计法》填补了皮鞋立体设计教材的空白;我国第一部皮鞋设计音像教学片《皮鞋帮样设计》《皮鞋设计》音像教材(八集);《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等职教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皮革工艺及制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方案》;《鞋类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制鞋工国家职业标准》《皮具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等。
中国制鞋培训历史见证者
在中国制鞋行业培训领域,于百计老师德高望重、广为人知,工作四十余年,其过硬的动手能力、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其和蔼可亲、温文儒雅的风度,在业内广受尊重。
回首过去,于百计老师感慨良多,其工作经历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72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第三皮鞋厂工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科长,锻炼了极强的动手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时期是1985年到1999年,调入北京市皮革工业学校,历任制鞋专业教研组长、教务科副科长, 副校长,这是于百计老师专业成果的高产时期,编写了多部填补国内鞋业教育空白的教材。第三时期是1999年任北京市皮革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高级讲师后,行政事务增加,在更高层面上推动学校发展,培育行业人才。
于百计老师是中国制鞋行业培训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据其介绍,我国制鞋行业培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五六十年代,我国鞋业教育还是以师傅带徒弟为主。1958 年四所轻工类本科院校的建立,才逐渐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现在国内开设鞋业专业的院校已达四五十所,每年毕业生近千名,分布全国,特别是我国温州、广州、晋江等制鞋基地,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的地区。
快速发展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制鞋企业大量增加,对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这一时期国内开设鞋类设计专业的院校少,毕业生也少,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当时办了大量的短期职业培训班,快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推动行业发展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隐患,主要是基础不够扎实,理论宽度与深度都有待提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工作时主要依靠一些窍门从事某类鞋的设计,长期如此导致设计思维固化。“专做男鞋的不知道女鞋怎么做, 做皮鞋不知道运动鞋的做法”。
于百计老师教过的学生很多,可以说桃李满天下,不同年代的学生各有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高,学习时比较勤奋,专业基础很扎实,如今这一时期的学生很多已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如康奈,意尔康,天创时尚等知名制鞋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生的特点则是在知识的广度上有优势,在专业基础上接触新事物更多,这在设计大赛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跨界设计作品。
相比授业,教给学生们专业本领和技能,于百计老师更看重传道,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学生们在把传统工艺技术技能学过来的同时,更是把老师那种聚精会神、认认真真、一针一线做好鞋的心气儿铭记于心,并且把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扬光大,再赋予创新,在建设制鞋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国制鞋强国梦的推动者
我国已是公认的鞋业大国,但还不是鞋业强国,让我国早日成为鞋业强国是于百计老师的梦想。谈起获得丰硕的教育成果,于百计老师最看重的是填补了皮鞋立体设计教材空白的《皮鞋帮样比楦设计法》以及我国第一部皮鞋设计音像教学片《皮鞋帮样设计》《皮鞋设计》,为推动我国制鞋发展而倍感欣慰。
我国鞋业未来要如何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于百计老师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第一,要走绿色制造的道路。环保、低碳的要求要渗透到鞋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生产所用的皮革、纺织布、底材、饰扣到鞋用化工材料和包装材料,整个环节都应当符合绿色采购要求,并将环保、低碳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生产、销售过程。目前国内环保督查趋严,鞋业污染主要集中在胶粘剂与皮革废料,希望鞋企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污染,净化生产环境、保护员工健康、维护美丽家园。
第二,要加强大数据应用。制鞋业是传统密集型行业, 要积极面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来转型升级,以满足消费者对鞋子个性化舒适性的更高要求,实现生产设计环节上的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够深入,不够普遍。
第三,要走园区化的道路。鞋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增加人员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鞋业转移的过程中,成为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选择,以鞋业产业园的形式来承接鞋业发达地区的产能转移,如安徽省宿州。承接鞋业转移不能走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不能仅仅做大品牌的代工厂。在满足鞋企生产经营需求论坛的现同场时合影,要做好相关配套,最好把鞋业研发设计一起转移过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制鞋强国的过程中,人才不可或缺,院校专业教育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现状,于百计老师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鞋业设计存在特殊性,不能仅会画效果图,还要和版师有衔接,要对制鞋工艺有了解,鞋业生产工艺比较复杂,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院校在保证基础教育外,要加强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有效渠道,但不能简单捆绑,而要遵循设计人才成长规律,以学历教育、在职学习、学校企业间多阶段培养等形式进行。
继续基础研究 放松发挥潜能
四十余年的勤奋耕耘,如今已经到了歇一歇的年龄, 然而鞋类方面的基础研究却一直是于百计老师的一个情结。退休后的他更有时间进行自己一直执着的脚型规律、楦型规律、设计规律的基础研究,希望在掌握三者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突破。他认为,我国与制鞋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鞋的基础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鞋业在工艺上没有大的革新,对于鞋的基础研究、技术的规律,缺乏系统性地归纳和总结,整体上还处于比较盲目的状况。
如今,于百计老师理想中的人生状态是放松,“放松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拘谨发挥不出来”。谈到业余爱好,于百计老师笑着说,最喜欢的事是逛商场——无目的或有目的的闲逛。在职时,业余时间的“闲逛”,甚至能做到北京哪个商场哪个柜台卖什么商品都能知道。而笔者也觉得,这种看似闲逛的举动,却是了解鞋子的最新流行样式、捕捉和印证市场中最新潮流讯息的很好渠道,这未尝不是建立在勤奋工作的基础上!
岁月从容,时光不老,衷心希望于老师的系列研究为鞋业带来更多突破!
相关新闻
重要通知
- 关于2024年申请增设新专业的公示
24-08-25 - 关于开展202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通知
24-04-02 - 北京服装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3-12-29
北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