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北服教师楚艳、周绍恩设计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服装
  • 2018-02-26
  • 来源:党委宣传部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作者:胡晨娜
  • 编辑:宋冰滢 周瑞娟
  • 阅读次数:
  •   

      

      

      

      2月25日,平昌冬奥会正式闭幕。伴随着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接过奥林匹克会旗,冬奥会进入了北京时间。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主办国交接仪式“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中,“轻薄又保暖、防风又透气、运动又发光”的表演服装引人瞩目,服装设计制作工作由楚艳、周绍恩老师带领的北京服装学院师生团队完成。

      

      

      

      轻薄保暖 创新设计

      “北京8分钟”表演团队的排练场地在北京昌平。由于需要灯光,近两个月密集排练基本都在夜间进行。冬天的北京非常冷,而据了解,平昌冬奥会期间室外温度更是低至零下20摄氏度。演员的表演服装需要轻薄,还要保暖,同时还要展现大幅度的表演动作,并且携带发光装置,这些要求如何同时达到?对于设计师来说,平衡矛盾是设计的第一要义。北京服装学院楚艳、周绍恩两位老师挑战不可能,创新设计,让“北京8分钟”表演服装做到了“轻薄又保暖、合体又防风、运动又发光”。

      

                

      楚艳老师(右一)、周绍恩老师(右二)

      

      

      

      

      

     

      科技助力 流光溢彩

      冬奥会8分钟表演服装有三大特点:一是要御寒,二是科技含量高,三是论时尚搭配。未来感的款式设计,锦纶软壳材料,羊毛絮片填充,石墨烯主动加热,3D运动版型,柔性LED发光,为演员打造了模块化的全套装备。对于“北京8分钟表演服装”,既要有科技含量,又要用到一些革新技术,跟传统的服装设计概念结合起来,是很大的挑战。

      

      

      

      

      

             

      

      工匠精神 艰辛付出

      22套发光服,从设计图稿到制作完成,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从调光技术到钉灯方案,历经多次修改和调整,尤其是每套服装都手工缝制上了8百多颗灯珠,加上头盔上的100多颗灯,每套衣服制作完成就耗时极多。在平昌闭幕式上演前几十次的彩排过程中,由于演出的剧烈运动和大幅伸拉动作,每次训练完,都需要把每件衣服重新检查修补一遍。直到演出前最后一刻,修检工作仍在紧张进行,高级时装定制的工匠精神助力运动型科技产品。

      

            

      

      

      

      

      

      “北京8分钟”主打人工智能,用世界的语境讲中国故事,北京服装学院通过自己的服装作品,充分表达“2022、北京见”的核心理念和中国热情,突出了个性化、情感化和技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