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北服故事】化纤拓业写春秋 育人传道铸师魂
  • 访我校老教师代表于伯龄老师
  • 2017-12-21
  • 来源:党委宣传部 离退休工作处
  • 作者:学生记者:高鹤 杨佳佳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重温北服创建史,激励今日北服人。为进一步追忆学校的发展历程,浓厚师生的爱校热情,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北服故事·口述历史”征集活动,联合学校离退休工作处、校友会一同寻找曾在北服从教、从学、从工的老师、校友和职工,再现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记录学校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精彩瞬间,触摸一路踏歌而行的脉搏。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愿意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采撷北服记忆,我们期待您的赐稿。投稿邮箱xcb@bift.edu.cn(请注明“北服故事”)。

     

                               于老师近照

     

    近日,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对我校老教师代表于伯龄老师进行了专访。已经八十岁高龄的他侃侃而谈,讲述他的北服故事。

     

                                   采访记录

     

    1962年的秋冬之交,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于伯龄老师来到我校纺织化学工程专业任教。55年来,见证着我校数十年的办学历程,见证着一批批学生求知若渴地来,又踌躇满志地离开,怀揣梦想奔赴各地。

     

    筚路蓝缕研制原料

    “下厂实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好的途径。”于老师坐在藤椅上,指着面前校史册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他左手微微架着眼镜,右手指在照片上缓慢地滑动,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射到地上,构成了一幅剪影。照片上记载的是刚毕业的他受学校任命带领10名毕业生,去天津有机化工实验厂研究当时中国尚无法独立生产的维尼纶原料醋酸乙烯。“另外一位老师和我负责搭建实验流程工具,那时候实验环境很简单,日子很苦,可用的资料也少”。回忆起当初,他长长叹了一口气。最终,经全体人员的努力,历时近一个月,成功完成实验,在六月底,学生也圆满完成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获得厂方校内师生高度赞赏。同时学校方面指出应保密相关研究方法,当时于老师与同学们的实验成果未能为人所知,虽然有些遗憾,但在研究过程中,他收获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并深受下厂实践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一直贯穿了他后半生的科研和教学过程。

     

                       向记者介绍染整作品

     

    天津有机化工实验厂实习半年的学生,毕业后,其中一名男生陶克毅担任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主管科研的副主任,教授;刘跃威担任对外经贸大学海关系主任,他的妻子刘安莉也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并担任海关系商品检验专业教研室主任;一名男生叶永茂是中国化纤工业学会副会长。

    在我校任教之前,于老师在北大上学的时候也有两次下厂实践经验。一次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周总理亲自送他们去广西灌阳县,待了3个半月。那时,县里颁给于老师一个“钢铁战士”的奖状。另一次是1960年大四时,于老师去了化工二厂支援师兄搞技术革命,过上了工厂三班倒的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化纤路上的下厂实践生涯,特别是任教第一年带领毕业生研究维尼纶原料的实验生涯,对于老师有着延续一生的影响。当时中国尚未有研究维尼纶的相关工厂,他带领学生开创先河,提前做实验搞研究,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尽管很辛苦,但对自己的锻炼很大,对毕业生的培养也很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于伯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在他门下,桃李满园,他为化纤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深夜秉烛,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业,在他的培养下,当初带领做实验的毕业生大都任一流大学研究主任。说到这里,他指出,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踏实努力,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觉得和学生在一起才是最快乐的,最有朝气的。”于老很喜

    欢与学生交流,他关心学生,推心置腹地给青年人建议,他希望年轻人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地学习知识技能,不忘记对社会的责任。回忆起教学中的趣事,于老说:“参加研讨会时,有老师提出在丝绸上画画能否有不褪色的染料,我就想或许这可以研究一下。虽然我不是学染整的,但还是看了看书,自学了一番,染料弄出来以后,效果还不错,接着申请了项目在美术馆做了展览。”之后于老师便开设了艺术染色的选修课,选课学生常多达一二百人。“有人说老听见你们这屋子有人说话,很热闹,但找不到老师,一屋子全是人!”说到染整教学,于老师不禁欣慰地微笑。

     

                        于老师染整作品——衣物

     

    北服历史如数家珍

    1972年,我校与教学性质相似的北京化工学院(现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合校。1978年,纺织部考虑恢复化纤工学院。在北京纺织局、校领导的支持下复校工作开展,1980年复校成功。1984年复校后到1992年,学校任命于老师为科研处处长。于老师对北服怀有极深的感情,讲述北服往事的时候,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对他而言,北服时光或许数十年如一日,早已在脑海中定格成永恒。

     

    兢兢业业寄语学子

    于老师在我校做了很多工作,当教研室主任、成立科研处,做事认真负责、竭尽全力、恪尽职守、不为名利,深受领导、同事的信任。在科研处的8年时间里,于老师赴英国深造,为学校带回了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他说,作为教师,在做论文搞研究方面一定要自己先完全弄懂,学生做不出来时一定要尽力指导启发。截至目前,于老师发表过110篇论文,其中6篇是在国外发表的英文版。此外,他对英文论文的写法也颇有研究。

     

                          于老师学术论文(英

     

    在当下选择与浮躁并存的时代里,于老师这种“勤勤恳恳地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于老师染整作品——布料

     

                           于老师染整作品——扣子

     

    【于老师寄语】

    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地学习知识技能,做实际行动者,任何事只有深入地做下去、真正扎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于老师与记者合照(左杨佳佳,右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