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高端学术论坛纪实
  • “服饰·文化·艺术篇”
  • 2017-09-25
  •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 党委宣传部
  • 作者:语言文化学院宣传组 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史玺岱 寇培培 摄影:史玺岱 寇培培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9月24日上午,由我校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服饰文化·艺术·产业高端学术论坛(服饰文化、艺术版块)”在七号楼艺术报告厅拉开帷幕。纪委书记蒋达峰、党委宣传部部长苏小玲出席本次论坛。论坛由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张慧琴主持,院长助理、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杨武遒和英语教师刘颖协助主持。


     

     
     
     

    首先纪委书记蒋达峰致开幕辞,他解释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共存·共享·共赢”,点明了本次学术交流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沟通、以及对于我校相关学科学术建设的深远意义。蒋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北京服装学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纺织工业升级;北服有着“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并重点指出服装学院力求办学的教学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论坛首先由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教授上台进行分享。她的演讲主题是《传统苗族服饰结构中的智慧》。贺阳教授从“惜物”,即节约材料的角度,分析了苗族人从古至今在朴素的生活中所采用的极简剪裁方式,加上同学的试穿,使观众感受到其独特的剪裁方式和苗族传统服饰之美。



    第二位演讲的嘉宾是来自日本著名的中亚丝绸之路壁画研究专家井上豪教授。他演讲的主题为《龟兹石窟壁画的供养人和6世纪中亚及中国的服饰》。井上先生通过壁画中供养人(即古代时期出资建造石窟的王公贵族)的服饰,分析了古代丝路上服饰文化的流行款式变迁。从井上豪教授的演讲中,可以看出6世纪的中国在服饰文化上深受中亚影响,侧面表明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


     

    短暂茶歇后,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可持续设计领域的先锋学者Professor Stuart Walker继续为会场内的听众们奉上一场精神的盛宴。他的发言就人类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和传统、当地化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展开,揭示了现代化科技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局限性,提出“更多实质持久的改变来自于人类观点的改变”的新锐观点。



    之后发言的是现任英国伦敦摄政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的Josef Mueller教授。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概念包含了跨文化交换、联合与合作。这种文化交换有时是和平的,有时却是暴力的。但显然文化交融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和进步。此发言从文化中主观和非物质层面探讨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以及克服障碍的可能性。


     

    最后由英国QML文化公司创始人Li Qimei女士,介绍了她与爱人Oliver Wild(英国大学知名科学家、兰卡斯特大学教授)于1992年穿行丝绸之路后,对其历史和重生进行的详述。中国目前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政策使得丝绸之路又有了新的重要性。



    讲授后的交流环节中,场下的几位听众向台上的教授们提出自己的疑惑。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张东晓向Muller教授提问:美国学者亨廷顿二十多年前提出未来的世界将会有文明的冲突。今天的世界现实证明他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西方现在多发恐怖袭击实际上是基督教文明和穆斯林文明冲突的一种表现。“一带一路”会在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Muller教授也细致地给出了解答,获得了观众们学者们的深刻认同。



    下午的论坛首先我校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张慧琴做主题是《孔子》中“以礼服人”的哲学思辨的演讲。该发言基于《论语》中服饰的颜色、设计、印花、风格和面料,说明了当时的服饰礼制并加以论证,服饰是社会阶层、社交规约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着装的规范与理念是儒家“以礼服人”哲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第二位进行演讲的是德国慕尼黑大学佛教研究学专家Dr.Ines Konczak-Nagel。她的演讲主题是“从新角度探讨5-10世纪龟兹佛教艺术中的女性头饰”。她介绍龟兹壁画中主要刻画了两种女性人物,一种是“供养者”人物,代表了当代佛教秩序中的供奉者,另一种为神话人物,代表了佛教故事中的人物。



    之后发言的是塔吉克斯坦丝绸之路服饰研究专家Dr.Guzel Maitdinova教授。她的演讲主题是“丝绸之路文明化结构中的塔吉克斯坦”。文化的交融在公元五至十世纪的服饰文化和元素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面料,首饰和着装规范等。古代和中世纪欧亚大陆不同帝国的统治产生了融合,宗教沿着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这些都促使了服饰中“时尚”概念的形成。异域面料、服饰和珠宝的引进为创造和采用新领域的产品提供了动力,也推动了文化之间的理解、创新和融合。



    第四位演讲的是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波斯语和考古学专家Sergey A. Yatsenko教授,他的主题是“5-8世纪丝绸之路服饰的些许问题”。他从颜色、女性头饰、领子、带袖外套、翻领、裙装等方面探索龟兹与和田区域在5-8世纪丝绸之路服饰的变迁。和田区域在丝绸之路棉和丝面料制造和头饰贸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女性服饰的更迭要早于男性。



    接下来的主讲人是柏林国家艺术馆亚洲艺术馆中亚藏品馆馆长Lilla Russell-Smith博士,她讲的是“追踪龟兹时尚变迁——来自柏林的痕迹”。柏林国家艺术馆的亚洲馆拥有重要的丝绸之路吐鲁番和龟兹区域艺术藏品,包括壁画、丝绸、棉麻和苎麻上的绘画。主讲人将柏林国家艺术馆中的面料和服饰藏品结果与龟兹地区壁画中的“供养者”描绘进行了比较。



    之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师专业带头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程应奋老师讲了艾德莱斯绸的制作工艺,艾德莱斯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以及传承,以及当代环境下艾德莱斯绸的宣传和推广。



    英国HLW Associates 创始人和管理者Helen Walker博士探讨了英语二语习者写作中“The”问题。帮助英语学习者解决在英语演讲和写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语法、词汇、发音和俚语使用等,并为中国英语学习者“量身定制”了避免错误的规则、例子和策略。除此之外,文化差异在发言中也不可忽视。并推荐了成功完成英语演讲的方法。



    之后,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艳副教授演讲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她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内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在这五通实现过程中,分别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消费主体,需要分门别类对语言消费主体的消费需求进行梳理分析。



    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利用上下午的茶歇时间对专家、教授和听众进行了采访。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王欢说,服饰文化离我们并不远,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多多发现这种美。在现场听演讲的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赵海英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科研不仅仅是老百姓能用上的东西,更是一种温度”。

      

        

    程应奋老师表示:艾德莱斯受到多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多元化使得产品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力量。中亚丝绸之路壁画著名研究家井上豪教授表示研究古代服装可以对现代的服饰设计有一个参考,使传统服装得以保留,现代服装有越来越多的样式。Helen Walker表示,一带一路是沟通中西方的通道,中西交往越来越密切,如果能消除语言的障碍,对于中西交往有非常大的帮助。柏林国家艺术馆亚洲艺术馆中亚藏品馆馆长Lilla Russell-Smith提出“今天论坛上不同的专家的课题都让他很感兴趣,多看看,多了解,这些文化都很美”。李琦梅女士鼓励人们多在行走中感受文化,多走多看多经历。我们对敦煌窟文化的开放与保护对ines konczak nagel教授进行了讨论。对于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实地去感受,才能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生导师贺阳教授表示:苗族服饰结构简单,适合现代人,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服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