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同舟共济 成就北服华彩
  • ——访我校首批教师代表郭玉周老师
  • 2017-06-30
  • 来源: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工作处
  • 作者:钟祯、李帅
  • 编辑:郄程、钟祯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重温北服创建史,激励今日北服人。为进一步追忆学校的发展历程,浓厚师生的爱校热情,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北服故事·口述历史”征集活动,联合学校离退休工作处一同寻找曾在北服从教、从学、从工的老师、校友和职工,再现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记录学校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精彩瞬间,触摸一路踏歌而行的脉搏。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愿意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采撷北服记忆,我们也期待您的赐稿。投稿邮箱xcb@bift.edu.cn(请注明“北服故事”)。

     

    近日,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在离退休工作处办公室见到了郭玉周老师。83岁的郭老师精神抖擞,谈笑风生。郭老师是我校第一批教师,退休后还组织成立了霓裳合唱团。郭老师在校时间60余年,亲眼见证了北服成长的点点滴滴。


    郭老师讲述北服故事

    建校初期困难重重

    1958年,各部委纷纷建立了自己所属的学校,北京服装学院就是其中一所。我校是在北京纺织工业部干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因为条件艰苦,1959年才正式开始招生,第一年共招收了五个班。建校初期,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都很匮乏,没有校舍、操场、食堂。如何解决?没有校舍,就用东大桥纺织部新盖的一栋宿舍楼作为教室;没有操场,体育课就借用工人体育场的场地上课;没有食堂,就借用“中纺里”老宿舍商店中一个简陋的大棚临时搭设食堂;没有师资,就从上海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以及其他高校调来了大批的教师,从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调来教学辅助员,从山东纺织工学院调来许多实验员,从郑州技校调来大批工人…… 正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分配和调派,我校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支援,从而有了学校的建立,为今天的北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起当时学校的艰苦环境,郭老师依旧感慨万分。



    学校徽章

    1959春 机制1班在机械楼前

    59级同学合影

     

    积极培养青年教师

    郭老师进入学校时负责的课程是机械技术,一般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课,因此刚刚入校的两年没有教学任务。不只是郭老师,当时很多进入学校的老师都面临了这样的状况。为了填补空白期,学校将这二三十位老师都派到了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进修,由原院长王叔文和原党委书记韩恩业带队。华东纺织工学院的进修结束后,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修的教师纷纷被派到各个化纤厂参与实习,郭老师进修结束后被分配到丹东化纤厂实习一年,同保全工(维修工人)一起工作,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作都有参与。实习回来做了教师之后,学校还带着青年教师把各个地方的化纤厂都跑了个遍。说到这,郭老师很自豪地给我们细数起他当年去参观过的化纤厂。


    1961年春游教师团支部合影

    除此之外,学校还发动青年教师广泛地参加社会活动。每到六月份夏收,青年教师都会被分配到朝阳区的农村帮忙收割小麦,学校自己有农场也需要教师去劳动。我校在建设定福庄校区的时候也曾发动过师生帮忙挖地基,当时学校有个室外游泳池,就是师生亲手挖出来的。那时还经常有植树活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西山。复校后,北京市在怀柔县给我校分配了一个山头、两个山坡,学校每年都组织去那里进行植树,把原来的一片荒地变成了森林。回忆起当年的各种劳动,郭老师的眼底也透出了兴奋感,仿佛当年热火朝天的景象就在眼前。


    1963年6月京西龙泉寺家禽场劳动

    西山农场植树

    注重培养学生德育

    刚在定福庄建校的时候正是国家最困难的那三年,学生们的思想比较动荡,因此做好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当时学校要求给每个班配备一名政工干部,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号召授课的青年教师住进学生宿舍,与学生打成一片。郭老师就曾在学生宿舍里住过半年多,回想起与学生们一同生活的趣事,郭老师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此外,学校还提倡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例如迎宾任务。由于我校的女生人数众多,首都机场需要迎接外国来宾的时候,往往派我校的学生负责迎宾工作。对于这一类的活动,学校也一直持支持的态度,提倡青年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接受爱国教育。


    1962年4月化纤15班合影于教学楼前

    1964年校运会染12班

    1965年,全校大三、大四的学生都到邯郸去参加了一年宣传党中央政策的工作,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扎根串连。当时正好赶上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老百姓的房子大多都倒塌了,只能住到麦地里去,挖个一米深的坑,铺上稻草和塑料布,所有师生就在棚里待了四个月。

    1969年,北京很多高校开始外迁,我们学校也迁到了江西。那时的郭老师已经与夫人相隔两地多年,当学校决定全体迁往江西的时候,郭老师仍然毫不犹豫地跟随着学校去到了江西。

    1966-1967年工作站

    同甘共苦谱写回忆

    1959年至1961年,是最为艰苦的三年。各方面的资源都很紧缺,粮油衣物都是用票分配,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为了解决困难时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和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当时的副院长郭启明,在校园里建立了一个豆腐坊;中央还派来了协和医院的妇科首席专家林巧稚为学生检查;后来北京市为解决粮食方面的问题,在焦化厂的南边拨了一块地,我校在那里建立了农场养殖家禽。



    粮油票

    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郭老师满怀感慨。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我们经历了许多,并且反复地实践和摸索,这些都成为非常珍贵的回忆,祝福北京服装学院越来越好!”正如郭老师所说,艰难困苦的时代磨砺着北京服装学院不断茁壮成长。


    郭老师与学生记者合影

     

    【郭玉周老师寄语】

    铭记过往,砺志图强。

    创造小康,实现梦想。


    附:郭老师亲手绘制的中纺里及定福庄校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