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匠心独具,“璞”写人生足记
  • ——专访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瑞璞教授
  • 2017-05-11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学生记者:周瑞娟 高鹤 李帅
  • 编辑:郄程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我校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瑞璞教授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瑞璞教授的入选标志着我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刘瑞璞教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30余年,在学术、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委宣传部记者对刘老师进行了专访。


       
        事必躬亲做研究

        1983年,刘老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同年进入天津纺织工学院服装系任教。在这期间,他去香港理工大学进修,回来之后就开始主攻服装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1年,他开始编写《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男装编、女装编),此书的出版建立了我国服装高等教育服装结构教学体系,后成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定教材。 1997年,他的“纸样设计课程理论体系及其模块化教学研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正值北京服装学院引进人才,刘老师来到北京服装学院。2002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他又去新疆支教一学期,并为新疆大学培养了一批服装设计领域的人才。自那以后,刘老师对边疆的民族文化与教育结下情结,几乎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去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研究,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对研究生的培养,2013年,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他出版了《中华民族服饰图考》,本书高度重视田野考察和博物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服饰结构进行梳理,首次建立中华民族服饰谱系,对印证古代文献、考古学、民族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刘老师在服装语言学研究方面,三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首次系统引进“男装国际惯例”,出版了六卷本大型“男装国际礼制”专著,建立了“中国男装TPO知识体系”,为我国服装高等教育和男装国际化品牌研发创建了男装理论体系。在采访中,学生记者身上穿的衣服引起了老师的兴趣,经过刘老师的详细解读,我们才知道记者穿的所谓“西装”并不是西服,而叫jacket。看到我们意犹未尽,刘老师又讲解了许多西装方面的知识,使我们受益匪浅。当提到莫言在领取诺贝尔奖时为什么要穿燕尾服,刘老师来了兴致,给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原来诺贝尔颁奖典礼要求所有领奖和参加颁奖的男士都要按照TPO规则进行着装。TPO规则要求在诺贝尔奖典礼仪式中,男士必须穿燕尾服,因为燕尾服是晚礼服里面最高级别的礼服,以表示对诺贝尔获得者最高的敬意。同时,燕尾服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从外到内,从上到下,连颜色上都有讲究,但它不分种族、政见、贫富,以示尊严、平等。刘老师还介绍到国际惯例尊重民族习惯,如果信奉宗教,也可以穿民族服装,但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服装历史没有断裂,就像汉族不能穿马褂去,因为马褂已经退出日常生活而进入历史;二是所穿服装须是该民族最高等级的礼服。所以莫言只能按照国际惯例穿燕尾服。

    2012西藏考察展览图片
     

        目前,刘老师正着手于藏族服饰的研究,他说选取此项目出于以下三个契机:一是我校博物馆有大量相关材料可供采集;二是目前学术界对藏民族服饰研究甚少,由此可填补空白;三是国家给予了“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资金支持。从2012年起,刘老师带领学生先后五次进藏,进行田野考察,并去当地访问少数民族、藏族艺人和宗教人士,了解包括服饰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现状及保护等情况,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并通过系统的研究整理,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拘一格育人才

        刘老师说起自己的学生来充满自豪感,他启发并指导研究生朱博伟研究有关“旗袍”称谓的课题,该学生作品——《“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获选中文核心期刊《装饰》“2015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刘老师的研究生有在大学时是学管理专业的,也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向我们透露,自己招研究生并不是特别注重本科所学专业,而注重学生是否对服装文化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它才能研究下去。朱博伟本科是计算机专业,就是因为对服装文化兴趣十分浓厚,才会投入热忱,再加上刘老师的悉心指导,终有所获。




    刘老师批改的学生论文


    刘老师学生的手写论文

       
        刘老师非常注重教学方法,他认为若是一味地死读书,过度陷入到文献堆里,就不容易有所得,所以“二重考据”是刘老师一贯给同学们灌输的思想和方法。所谓二重考据就是指标本考据与文献考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因为文献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而实物研究能对文献研究起到修正、补充的作用,如清末学者王国维就是因为研究甲骨文才对《史记》提出质疑。除此之外,刘老师还主张以成果带动人才培养,他所带研究生必须参与课题研究,并且学位论文必须按出版专著标准体例严格要求,为做出相关贡献的研究生署名。这一方面,为社会、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争取人生主要时刻的标志建构增强荣誉感。



        由于我校民族服饰博物馆建立较早,馆藏丰富,刘老师利用博物馆这个学术平台,以博物馆藏品作为研究基础,挖掘其学术价值并取得了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例如馆内清末民初时期藏品丰富,一件官服的半成品引起了刘老师的注意,针对清朝官袍是先裁剪还是先绣纹样的问题,刘老师带领研究生从博物馆标本入手,并确立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经过大量的文献考据与标本研究,终于有所收获,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系统整理,以《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纹章规制研究》评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专著出版。这个参与过程对研究生学术生涯来说也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刘老师还介绍,我校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有特色,学术研究与成果在全国具有优势,博士培养正面向全国招生,这是以学科特色来带动博士点建设和发展契机,也是我们以小见大、以持见强一贯的办学理念。如今,每一年培养博士的名额在提升,这也为日后申请博士点打下基础


    刘老师为记者团写寄语

    刘老师赠送给记者团的著作

        心系同学寄厚望

        刘老师现在一边为本科生上课,一边带领着一支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稳定可持续性的研究团队,教学和科研填充着他的生活空间。在交谈的过程中,59岁的刘老师侃侃而谈、神采奕奕。他还热情地赠送我们宣传部学生记者团一套关于TPO规则的著作,并告诉我们“不知者无畏,甚知者颠覆”的道理,就是“网络知识代替不了阅读”,阅读才能完全参透其中道理,才能获得真知,推陈出新,以不变应万变,正如刘老师所说“经典不变是硬道理”。

        当被记者问到对同学们有哪些寄语时,刘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国际化。我校是研究时尚文化、培养时尚人才的院校,时尚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而时尚产业如果不走国际化就没有出路。所以说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开阔,不要闭门造车。因此不论选择课题还是专业,我们必须要考虑在国际上它是怎么做的,它的前沿、发展路线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这一点很重要;二是要专业化、职业化。不管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创意,它都有一定的规律、路径和必要的专业手段。我们学校是一所以服装为主导的特色学校,因此,我们不仅要专业化,更要结合时尚概念,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以此增加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培养文化底蕴与内涵。时尚不应只是花花绿绿,好的设计是一定要有文化底蕴作支撑的,只有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更专业,这样走到金字塔顶端的时候才有实力做支撑。


    刘老师出席讲座


    课后为同学解疑答惑

        刘老师还强调,时尚行业最容易出现浮躁的情绪,现在的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大赛,梦想一夜成为大师。如果以成为大师为目的选择这个专业,参加大赛是个很危险的想法。作为教育者要理性地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基础以及规律可言,如果心不沉静下来,就没有办法学得深、走得远。所以刘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好好利用大学时光先培养博雅、人文精神,再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用好外语这个交流工具,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并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充分地运用它们。而将这一切赋予生命和创新力,不是靠机会主义、浮躁能够得到,而是靠文化底蕴。


    刘老师与宣传部记者合影

    新闻回顾 http://www.bift.edu.cn/xwgg/bfxw/53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