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展现历史华彩 塑造中国气派
  • ——专访造型艺术系副教授、雕塑家马天羽
  • 2016-12-21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李帅、王志伟
  • 编辑:郄程、李帅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近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全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于201112月启动,历时5年如期完成。作品形式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最终通过验收的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我校造型艺术系马天羽教授创作(合作)的雕塑作品成功入选。党委宣传部记者对马老师做了专访。


     
    马天羽老师是青年设计师、雕塑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副教授,《玄奘取经》的主创者之一。《玄奘取经》造像碑创作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为依据,以三章九节为重点内容,形象地概括出玄奘不畏艰险,历经18年,独行5万余里,完成天竺取经的壮举。作品吸取中国传统造像碑形式,采用民族风格的横带式构图,浅浮雕与高浮雕相结合,具象造型与现代塑造语言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其背后分别镌刻《大堂三藏圣教序》和玄奘西行路线图,形成前后内容辉映,浮雕、书法、线刻相融合的艺术作品,该作品由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


     
     
    据“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冯远介绍,《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作品具有几方面特点: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艺术风格;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形式兼容互补;既凝聚集体智慧,又凸显艺术家个性风貌。作品不仅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而且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较高水平,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
    在采访中,马老师介绍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美术历史画创作、文艺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我国文化战略在艺术上的一次践行。《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这些作品,是用图像来记录历史、传播文化,这个工程带有明显的当代人对文明历史的审视与解读,可以让观众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中国历史,传播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这次创作机会对于我们搞美术的人来说太难得了,入选作品除了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外,以后还可能在教科书上亮相。因此,每位艺术家都是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下进行创作的,最终等待历史的检验。”

     
     
     
    谈到作品《玄奘取经》的诞生,马老师说:“当时给出的选题共有150个,选择《玄奘取经》是源于对此选题多年的积累。在那之前近8年的时间,我始终关注丝绸之路的文明与文化,这与我的教学密切相关,还画了很多创作手稿。这项工程使这些积累得以凝固并呈现出来,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我敬佩玄奘身上独有的那份执着、坚韧和使命感,希望通过《玄奘取经》造像碑来刻画他的人生历程。”
    当问到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马老师表示,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有距离的,当面对历史专家们近乎苛刻的检查验收时,作品表现出的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的确不足,这在建筑、服装、配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因此,创作始终在修改和调整。但艺术形象需要夸张,艺术创作要有超越性,如何通过画面将观众带到历史中去,使塑造出的人物要“像”是艺术家所关注的,也是难点,毕竟古人基本没有留下形象资料,需要我们通过文字历史去判断,去抽离。这也就是马老师经常会给同学讲的——“塑像容易造像难”。人们创作出的图像历史正是对文字历史的补充和丰富,虽然压力很大,但这是责任亦是创作的动力。为此,马老师团队曾自费前往印度“重走玄奘路”,亲身体会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不仅升华了对玄奘的认识,宝贵的经历也成为深化创作的重要支撑。

     
     
     
    在进一步的采访中,马老师谈到:“十年来,我一直做做、停停,始终执着于“蔬菜雕塑”系列的架上创作,我的大多数架上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蔬菜,并且与生命技术时代及生物技术有关。” 谈话期间,他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蔬菜作品。通过这次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逐渐清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我会沿着两条基本思路展开接下来的工作。一个是抓紧梳理、总结和深化之前架上创作的成果,筹备个展;另一个就是结合教学和科研继续深入传统,学习历史,塑造中国人的形象,铸造中国人的精神。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马老师2003年毕业就来到北服进行教学工作,他表示:“北服代言的时尚背后其实就是传统与经典,跟自己的创作相符。学校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拥有独立的科研空间,并且也有专项资金的支持。”谈到教学和创作时,他的理解是:“教师可以是艺术家,但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能进行教学。创作更个人化,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的设计;而教学更讲究方法,是一套完整的综合设计,是师生双向的。纯粹用自己创作的思路来教导学生未必能取得好效果,而应该分析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思路,因材施教。反过来在教学中,自己也能够得到很多启发,进而促进创作。”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坐标,马老师寄语学生:“走艺术道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学们总能看到成功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诞生的这个结果,而往往忽视那些迈向成功道路的过程。艺术创作贵在坚持,要能坐得起冷板凳。同学们更应深入研究传统,着眼当下的各种创作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的启迪和创作的源泉。要勤动手多实践,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一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