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2025北服时装周 | 女装设计展演(创意)——向·未
  • 2025-04-26
  • 来源: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
  • 作者: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4月26日,作为张家湾时尚缤纷节暨“伯希和”2025北京服装学院本科毕业展系列活动之一,2025北服时装周女装(创意)专业打造的《向·未》毕业设计作品展演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启幕。

    本场秀汇聚52位青年设计师的120套作品,通过模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构建出时间感悬置的沉浸式空间。舞台中央层叠的轻纱装置随渐变光线流转,从冷白、深黑到暖黄的光色演变,隐喻着从文化觉醒到未来探索的四重叙事。北服时装周组委会特别设置产教融合签约环节,十余家企业现场与毕业生达成合作意向,彰显作品的艺术价值与产业潜力。本场秀演均由时尚传播学院表演专业学生进行演绎并参与编导。


    主题建构:在秩序消解中孕育新生

    "未"作为生长容器核心理念贯穿全场,舞台通过非对称几何结构与参数化灯光系统,创造出虚实交织的场域。冷调蓝白光效中悬浮的立体剪裁作品,与黑色篇章里刚柔并济的机能风设计形成戏剧张力,在低饱和度暖光中定格为开放式的未完成状态,完整呈现"从解构到重构"的设计哲学。


    四大篇章:时空折叠中的设计实验

    觉醒时刻

    以蓝白极简主义开篇,设计师通过水溶刺绣工艺解构传统汉服交领,将东方形制转化为当代建筑感廓形,冷调光线中浮动的丝质面料折射出新生代的审美觉醒。

    第一系列作品


    重构实验

    黑色主调系列运用硬朗剪裁与柔性面料的碰撞,可拆卸模块设计既保持视觉冲击力,又暗藏工业化生产接口,展现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化意识。

    第二系列作品


    在地新生

    大地色系作品深度挖掘非遗工艺,通过对传统云肩结构的现代化改良,结合特殊定位印花技术,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实现面料耗损率的降低,体现可持续设计理念。

    第三系列作品


    未来提案

    终章以参数化印花与生物基材质的创新组合收尾,渐变光效中流动的数字化纹样,与植物染工艺的精准色彩控制形成技术对话,构建出开放式的未来时尚图景。

    第四系列作品


    产教融合:从秀场到产业的闭环

    本届时装周选址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实现教学成果与商业场景无缝对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搭建的数字化版型数据库,使学生作品可直接接入柔性生产系统,现场展出的智能可穿戴模块已进入专利申报阶段,标志着创意设计向应用领域的实质性跨越。

    展演结束后,现场观看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武学凯指出,创意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双生火焰——通过构建学研用协同机制,让先锋设计在生活场景与用户画像的限定框架中迸发灵感,将天马行空的概念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与商业生命力的作品,这正是设计从惊艳到落地的必经之路。

    女装设计方向教授刘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文化解码"与"科技转化"的平衡,以有效实现文化赋能与市场需求的双赢。

    参与秀演的2021级女装设计方向李晨漪同学在分享创作历程时认为,"尊重材质特性是设计落地的基石",从参数化纹样到建筑感廓形的每个细节,都需建立在对材料本质的理解之上。

    2022级服装表演专业臧若含同学首次以编导身份负责了女装创意组的灯光与音乐设计,以“起、承、转、合”为叙事框架,用低频电子乐铺垫神秘感,以渐变红光呼应服装结构线条,为整场演出成功贡献了独到创意。

    本次展演展现了北服青年一代的设计锐气,更通过严谨的产学研体系验证了创意落地的可行路径。在传统文化基因与未来科技语法的碰撞中,中国时尚教育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转型方程式。

    合影.JPG

    参加活动的师生共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