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时尚+运动 | 我校“2022新工科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 2022-10-29
  • 来源: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
  • 作者:傅晓彤
  • 编辑:宋冰滢 李冰
  • 阅读次数:

  • 10月29日,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承办,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协办的“2022新工科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北京化工大学苏海佳教授、天津大学夏淑倩教授、四川大学何有节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邹奉元教授应邀作了精彩报告,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姜孔桥、教务处处长赵洪珊、科技处处长王永进,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张惠杰等出席本次研讨会,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工科和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进一步推动新工科培养体系和实施路径建设。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模式,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秀芹主持,来自不同学院的13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研讨。


    党委副书记姜孔桥致辞


    党委副书记姜孔桥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更加迫切。作为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要真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工作使命、思路举措和奋斗动力,切实提升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能力。本次研讨会旨在聚焦把握我校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汲取“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同时,强化我校基于服装产业生态专业布局下的艺、工、商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工科再深化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苏海佳教授作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苏海佳教授就“新工科背景下全面推进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作报告,她指出化学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之一,化工行业的发展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要立足大国责任和行业发展,以科技自立自强带动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化工类卓越工程人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工程观”为引领,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大化工”特色课程体系,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并面向世界,为化工行业培养高级尖端工程人才。


    夏淑倩教授作报告


    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新工科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夏淑倩教授就“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作报告。她指出,新工科教育要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进行中国探索,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建设百花齐放格局,把握新工科建设的共性特点,实现新工科建设的范式转换。她强调,要注重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以新工科为引领的“四新”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何有节教授作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四川大学何有节教授就“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报告,他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与要求,针对面向新工科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指出轻工类专业要准确定位、特色发展,结合川大轻工学科方向设置、创新实验班等的改革与实践,提出做好工程认证、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等方向。他强调,践行不同高校轻工类专业分层次定位、特色化发展策略,旨在推进我国轻工类专业培养更有用的工程技术人才、更全面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邹奉元教授作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指委服装分委员会主任、浙江理工大学邹奉元教授就“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工科时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报告,邹教授立足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探索,着重结合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围绕专业简介、新工科项目建设、建设成效、发展规律等方向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他指出,要以促进时尚教育产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核心,多维度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资源共享和“新技术+新模式”的优势互补,推动产教融合共享平台向“新工科”转变,达到人才培养提升的目的。


    主持:张秀芹教授、赵洪珊教授、王永进教授


    与会老师踊跃互动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的张秀芹教授、教务处处长赵洪珊教授、科技处处长王永进教授主持。研讨会上,与会师生与主讲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交流。此次研讨必将对我校今后的新工科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途径,助推北京服装学院的一流专业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