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新闻

字号: A A A

  • 等你来 |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最全招生信息来啦!
  • 2025-06-29
  • 来源:艺术设计学院、招生工作处
  • 作者:艺术设计学院、招生工作处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服装学院秉承“与美同行”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以多元的培养体系、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开放的学术氛围,守正创新、实干为先,不断建设“美丽北服”“幸福北服”“平安北服”“阳光北服”,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北服篇章。

    为进一步帮助广大学子了解学校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科研成果等情况,党委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单位特别推出“北服等你来”系列专栏。

    今天,让我们走进艺术设计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1988年,经历专业、学科和师资的不断成长与结构优化,艺术设计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本科专业,各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2025年最新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第 4(A+)、环境设计专业排名第12(A+)、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排名第 11(A+)、动画专业排名第28(A)。学院现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北京市高精尖重点建设学科,现有设计、机械专业硕士学位,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设计学和艺术设计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及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设计学排名前3%—7%,艺术设计排名前3%。

    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其中博士毕业31人,海外留学背景23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20人,全职外籍和港澳台教授3人。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多元,多数教师具备学术和行业背景,国际化程度高。教师队伍中包括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北京市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大满贯获得者,曾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师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 领军人才等,团队曾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北京市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数字时尚与空间视觉设计北京市创新团队、2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北京服装学院跨学院团队,并于2023年荣获北京市第16届思政工作优秀单位。聘请长期境外专家3位参与一线教学,聘请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才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学院积极营造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力求打破专业间的壁垒,根据时尚与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体验,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和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秉承“艺工融合”办学模式,紧密围绕学校“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总体办学方向和定位,争创世界闻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建设,大力推进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群的建设。倡导设计是新质生产力,坚持守正创新、设计赋能。在厚植学科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与现代性的艺术表达相结合;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时尚之物与时尚之城建设相结合。为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1 101.jpg

    学院《农文旅特色融合赋能乡村科技小院建设》项目荣获2023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一等奖,作为项目落地成果——电站美术馆设计小院入选“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等活动


    艺术设计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建有材料建构实验室、字体设计实验室、印刷实验室、声音可视化实验室、声音设计实验室创意影像实验室、材料定格实验室、数字绘画实验室、计算机图形创意实验室、虚拟图形与创意设计机房、交互设计实验室、音视频编辑实验室、知识探求与传播实验室多功能剧场等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创造开放条件。设有中国生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关注国家的发展策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前沿。

    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和服务国家重大项目,为冬奥、冬残奥场馆进行景观视觉设计,冬奥会竞赛场馆小型张设计,学生设计作品入选冬奥海报。课堂放在中国社会现实场景中,与现实发展问题紧密联系,设计写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开展服务乡村,参与北京城市更新,基本覆盖北京市各区的合作,社区和校园建设。回应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开展数字时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服装的虚拟仿真设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项目、虚拟人展演项目等。积极推动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时尚设计与创意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信部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科研平台带动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近年来主持科技部、文化部等国家级省部级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赋能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艺术设计人才培训”,承接广西、云南、震泽、盛泽、广东番禺等地方设计规划和设计服务项目,承接温榆河公园标识设计,三星堆文创设计等,与阿里巴巴、腾讯、太湖雪、万达等知名企业都有项目或教学合作。

    为冬奥、冬残奥场馆进行景观视觉设计,学生设计作品入选冬奥海报


    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培养,邀请多位知名外籍、港澳台专家参与一线教学教研。组织暑期国际工作营,发起“设计马拉松”国际工作坊,9年间累计参与46个国家和地区、380所高校、总报名学员8000人。发起IDES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以“21 世纪设计教育的可能性”“'人人都是设计师’——A1机器软复制时代”为主题成功举办两届,搭建协同共享的设计教育研究平台,形成后续工作发展的长期行动定力。主办承办“海峡两岸可穿戴技术论坛”“大数据与设计产业论坛”“未来回声展与媒体建造论坛”等国际学术及竞赛活动,为学生们扩展了设计创新学习的全球视野。

    5 532.jpg

    发起“设计马拉松”国际工作坊


    学生创新成果显著,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NCDA未来设计师数字艺术大赛、“中国青年动画导演扶持计划”高校作品、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优秀短片奖,在两岸手绘设计奖、佐藤卓评审奖、入选GDC、“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绘团史”专项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专业赛事屡获佳绩,设计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精品成果展等。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以视觉思维沟通世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前瞻性应对媒介与科技范式转型,深度融合时尚产业及文化创意生态。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及软科中国大学艺术类排名第11位(2025年)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洞察力与科技整合力的创新型设计领导者,使其能够运用系统性设计思维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播、品牌战略、数字出版等多元领域实现价值输出。

    6 633.jpg

    举办专业展览


    专业构建"形式表达—理论方法—计算思维—专业核心—模块方向—文化系统—社会实践"七维课程体系,形成贯通的培养路径:基础阶段着力夯实视觉造型素养与自主知识建构能力,深化对设计思维、时尚传播及媒介生态的认知;进入专业阶段,通过视觉语言核心、时尚设计叙事、媒介技术边界三大板块培养专项能力;在协同整合阶段,则倡导本土化视觉沟通、设计公平性实践及合作式创新,塑造具备强实践力、系统适应力与可持续领导力的设计人才。方案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建立动态应对媒介技术迭代的适应机制,拓展跨文化认知广度与人文素养积淀,在本科阶段完成专业身份认同与价值定位的双重构建。

    优秀作品

    9 936.jpg

    参加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发展根植于“东方美学基因—民生服务导向—产业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遵循“文化培育—生活进化—社会共创”的实践逻辑,并依托北京服装学院丰富的跨学科资源: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文本,赋予文化元素当代意义与视觉表达;融合智能工具与扩展现实技术,探索动态交互与虚拟叙事的创新可能;通过品牌系统与信息架构课程,培养学生全局性设计思维;同时融入可持续理念,强调时尚产业的社会责任,最终目标在于以用户需求与文化价值传递为驱动,通过整合信息设计的逻辑架构与数字界面的交互体验,构建无缝衔接、体验卓越的整合性信息传达机制。

    近年来,本专业持续建设平面工艺实验室集群和动态交互研究平台,在多媒介视觉传达、动态交互开发、时尚插画数字叙事三个方向不断深耕。得益于这一培养模式,我们的毕业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和创造力,持续创作出融合文化深度与技术敏感度的优秀作品与实践方案。


    环境设计专业

    以空间思维改善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艺术类专业排名第12。本专业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与时代科技以及时代需求同步,研究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观念下人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及方向,培养作为一个未来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培养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所具备的专业前瞻性,培养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建筑设计等环境设计领域内技能应用型、专业研究型或专业教学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维的跨界型专业人才,为文创中国、设计北京培养和输送适应社会发展新环境下的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设置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媒体建造等教学模块,教学方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由教师主导课堂的单向性过渡到师生交流互动的双向性,到四年级时,则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课题的选择以及实现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努力攻关,全面整合的综合性设计能力。

    主要课程有制图基础及CAD、建筑模型制作、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材料与构造、人机工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媒体建造与设计、可持续性设计、智慧技术与应用、展示设计、家具设计、乡村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测绘与考察、专业软件应用等主要课程。除教学课程设置外,专家学术性的讲座、以研究性探索性较强的校际间设计工作营、专业协作工作营、流程性强实现性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也都会穿插在每一学期。在主课程外,多方位、多渠道、最大化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兴趣。

    建筑模型制作


    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装饰设计或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等各类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可在智能型企业或多媒体艺术科技领域中,从事生活方式或空间艺术表现的研究;可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也可继续深造后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亦或选择自主创业。

    师生进行实践活动及其作品


    动画专业

    构建精神世界的造梦艺术

    动画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获评A,位列在京高校第5名。本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在新时代文化观传播中发挥作用,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性和行动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部分优秀作品


    动画专业正成为多元领域的核心引擎:在教育领域,科普动画让基础科学可视化,语言学习IP 实现沉浸式教学;在文化传承中,数字技术激活皮影戏等非遗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全球传播;社会赋能方面,通过《BIFTOR时尚魔法学院的硅基数字青年及其时尚共创伙伴》以泛时尚视角融入社会创新生态,通过数字化想象叙事与社会创新力量结合,逐步成为创新驱动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泛时尚的内核与边界,为时尚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意;动画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的发展前景广阔,“动画+”的跨界生态为整个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17 1709.jpg

    学院“BIFTOR时尚魔法学院的硅基数字青年及其时尚共创伙伴”专题作品与THE BOX朝外 | 年轻力中心协同共创,赋能中国城市新时代生命力

    20 2013.jpg

    动画动作捕捉

    专业教学场景


    本专业构建设计学x戏剧影视学x时尚的融合教育体系:学生具有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动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掌握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基本理论和动画专业知识,具有动画影像设计和视觉叙事才能,具备时尚观念、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领导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胜任在动画产业、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产业及相关交叉领域从事策划、动画和影像创作、研发.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当技术突破物理限制,动画已成为最自由的表达媒介。选择动画专业不仅是掌握技艺,更是获得"创造世界"的权能——动画以像素为墨,以算法为律,在虚拟画布上泼洒人类集体梦境的色谱。在这个由帧率构筑的国度里,每位创作者都是新世界的先知——他们手中的数位笔,正在重绘现实的经纬线。期待你加入这场永不落幕的想象力革命,用动画重新定义现实的疆界。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以数字思维构建未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至今“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专业排名全国名列前茅,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科技探索精神及综合艺术创新能力具备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设计开发及实践能力,智能多维设计能力,未来信息融合能力的数字艺术传播者。专业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规划和北京市科技发展规划,以时尚产业和信息科技为龙头,培养具备交互设计、信息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游戏设计、ARR/MR 沉浸式交互,三维数字艺术、数字营销、AIGC数字内容生成或数字媒体艺术展示才能的创新型设计师,为互联网产业输送精通交互设计、U1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信息设计、数字内容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25 2518.jpg

    艺术设计学院在大赛组委会统一指导下承办北京赛区相关组织统筹服务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为信息设计和数字生活方式设计两个教学模块。“信息设计模块”以培养具备数据思维的设计师为核心目标,旨在满足互联网行业及时尚产业的需求。该模块以视觉解释能力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梳理复杂和抽象信息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数字产业的UI视觉设计师,或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体验与服务的设计师。“数字生活方式设计模块”以培养具备产品思维的设计师为核心目标,对接互联网行业及时尚产业的需求。该模块以互联网产品设计思维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科交叉背景下解决交互设计问题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产品(体验)设计师或交互设计师。

    26 2619.jpg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着力构建艺术与技术有效融合的专业教学框架以三个层级的专业课程为主线(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模块),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对接产业发展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小米、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网易、京东、畅游、快手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的坚实桥梁。同时,与波音、博世、联想、戴姆勒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此外,本专业与中国生活方式研究院、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服装学院—腾讯天美《元梦之星》游戏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层面的实践机会。专业带头人、企业导师行业智库、国际专家等积累的优质专家资源,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独特且多元化的专家智库。

    部分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