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shpg

字号: A A A

  • 本科人才培养巡礼 | 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党建引领 推进特色思政课建设
  • 2024-12-19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
  •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北京服装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践行“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全面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工作,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聚焦优势、强化特色,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校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人才培养巡礼"专栏,交流分享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举措、成效、特色与优势,推动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1960年建立的政治教研室。2024年8月,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教育部与北京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要求,学校党委决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机构设置、教学科研不断优化,展现学校思政课建设在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

    640-17.jpg


    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现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政课7个教研室。


    01坚持党建引领思政课建设

    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领导通过讲思政课、听看思政课,以及专题会议、走访调研、集体备课等方式了解把握思政课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课程建设和学院发展排忧解难。

    640-16.jpg

    党委书记黄克瀛讲授思政课

    640-11 2.jpg

    校领导调研思政课建设情况


    学院党支部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政治上引领思政课建设,要求把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党建、教学科研工作中。

    学院党支部立足于学校艺术特色,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与研究特长,建设“三个特色”党建品牌——特色课堂、特色党课、特色育人平台,采取“通读+导读+研讨”学习模式,教师把自身专业、研究专长和思政课改革结合起来、和特色党课结合起来,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服务师生成长、服务学校发展,增强支部凝聚力与引领力,切实实现党支部政治作用与服务作用的统一。2022年党支部荣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3年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640-15.jpg

    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院全体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立足思政课堂,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夯实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显著。1人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及两个单项奖,1人获北京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人获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1人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1人获躬耕教坛三等奖,1人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02坚持立德树人 推进教学改革守正创新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化思政课主渠道建设、突出实践育人,营造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学管理积极创新,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为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开好六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观念,持之以恒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北京市文件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和准入制度,把好教师准入政治关。把好教师职称评聘晋升政治导向,通过集体备课、督导听课、领导听课等制度,指导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师德“一票否决”。学院教师能够自觉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政课建设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学校发展的实际特点,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特色资源库建设、“名家讲读经典”等维度全方位打造“思政+艺术”深度融合的特色思政课,不断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640-10 2.jpg


    1.信息化课堂讲授维度

    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游戏闯关式学习平台,引入人民网“优学院”、清华学堂在线合作,强化了线上学习的理论性与权威性。

    2017年先后引入中成智慧课堂、学习通,探索手机考试,打造手机课堂,建设慕课,实现在线教学与在线考试等。推进特色微信公众号“艺海思苑”建设,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学理和人文支撑。

    2.名家讲座维度

    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学校历史中的故事与案例、教师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形势与政策课邀请外交与国际形势领域的知名专家做讲座。

    3.理论社团维度

    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理论社团,开展课后理论实践活动,扩大思政教育边界。理论社团跨越思政课、专业课的学科范围,围绕学生思想困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加强价值观引导。

    4.学生活动维度

    持续丰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各类竞赛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讲思政课”赛事品质和实效,办好人文知识竞赛、红色舞台剧等活动,打造大学生微课精品。

    5.实践教学维度

    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产业实践调研,走进纺织服装、时尚产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灵感和智慧。逐步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带领学生开展暑期产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利用北京“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做“为人民而设计”的新时代设计者。


    03坚持“思政+艺术”的教学改革 形成系列特色教学成果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学校“立足新时代,彰显中国美”的时尚教育理念,开展“思政+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建设,针对学生专业特点,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坚持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着力搭建特色教学资源库、师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等平台,倾力打造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集知识传授、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于一体的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系列优质成果。

    640-14.jpg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指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艺术”特色思政课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贯穿教学全过程,立足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艺术生差异化需求为建设思路,扎实落实学校“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坚持“供给改革——需求面向——特色育人”的改革原则,打造党建引领下“思政+艺术”深度融合的特色思政课。


    课程中的“思政+艺术”

    北京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均依据教学大纲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相关理论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建设并不断丰富《北京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案》(20余万字),以及《北京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资源库》(540余幅图片、20余万字),作为思政课特色教学的有力支撑,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增强了学生获得感。

    640-9 2.jp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色教学资源库

    640-8 2.jp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教学资源库

    640-13.jpg

    《思想道德与法治》特色教学资源库

    640-12.jpg

    特色教案与特色资源库


    红色实践中的“思政+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多维度强化育人导向、多形式讲好生动实践,充分用活首都红色资源,丰富授课内容、拓展学理深度,打造“课堂+基地”教学模式。几年来,组织学生先后参观了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圆明园遗址、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韩村河等。学生被沉浸式教学场景所吸引,在现场讲解、观摩和体验中,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伟大情怀,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增进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知和认同。

    640-11.jpg

    师生参观展览


    作品中的“思政+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思政课实践教学,及时把握时政热点,紧密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国家大事要事和学校中心工作,以“艺心向党 画谱百年”“衣尚乡村 劳动最美”“在党的旗帜下”等为主题,引导学生“笔墨绘山河、盛赞新时代”,指导学生将理论要点、创新设计、家国情怀交相融入作品中,以绘画、摄影、雕塑、微视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实践成果——用丹青捧出莘莘学子“青春向党”的炙热情怀和专业报国的“红心”。连续多年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艺术作品展”,该展览已成为北京服装学院“思政教育+红色文化+专业特长”结合的特色品牌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及学生作品


    秀场中的“思政+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艺育人,近年来联合建设艺术院校思政公开课,与京内多所艺术院校联合策划“名家领读经典”北京市级思政公开课,让更多学生跨院校享用优质思政教育资源。

    学院利用办学优势,将秀场变课堂、T台做讲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立体、生动、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别开生面的讲授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祖国的繁荣昌盛以及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和担当。

    学校领导与知名学者深度参与讲授思政课。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策划了“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党史教育”系列思政公开课——《从北京服装学院发展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文化自信》。

    640-9.jpg

    周志军:《从北京服装学院发展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文化自信》

    640-8.jpg

    640-7.jpg

    刘元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

    640-6.jpg

    郭强:《从景泰蓝的名称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640-5.jpg

    詹凯:《从中国古代插图看文化自信》

    640-4.jpg

    刘瑞璞:《服装国际惯例与中国软实力》


    舞台中的“思政+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力构建多维矩阵,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的多视域、全覆盖、深触角,奋力践行“大思政课”指示精神,精心打造“双师课堂”,利用特色教学周积极搭建樱花电影节活动平台,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联袂同上一堂“电影中的思政课”;卓有成效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鼓励学生“学中讲、讲中学”,身体力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生动实践,真挚表达“为人民而设计”的博学笃行和致力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远志向,指导学生取得2023年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本科组二等奖;举办一年一度的“激扬诗书 青春向党”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助力指导红色舞台剧大赛,将“道理变成故事、抽象变成形象、天边变成身边”,变“冒热气”的理论为“接地气”的呈现,深化学生思想共鸣和情感浸润,师生共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讴歌伟大时代。

    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


    融媒体中的“思政+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加强思政课引领力、研究力和影响力,积极加入学校新媒体矩阵,适时创建“BIFT艺海思苑”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立足北京服装学院“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开设《名画“春秋”》《以衣载道》《红色“时光机”》《“知行”草堂》《桃李风华》等栏目。通过挖掘北服人文底蕴,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与文化积淀,弘扬党员教师的红色素养与言行垂范,以信息技术助力独特的视觉表达,以“艺”化人、以“美”育人,展现北服学子的思想视野和“为人民而设计”的信念和决心,着力打造时尚党建、思政教育特色新载体。

    “BIFT艺海思苑”微信公众号部分栏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