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字号: A A A

  • 北京市建设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
  • 2020-06-02
  • 来源:
  • 作者:
  • 编辑:
  • 阅读次数:
  • 北京市建设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

    京教组发[2019]3号

     

      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依据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结合北京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首善意识和首善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首都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站位,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

      坚持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殊育人优势,统筹调动全市优质育人资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一体化构建各方面协同协作的育人体系,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育人资源供给网络。

      坚持把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目标

      在市级层面,构建形成市委统一领导、各部门主动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优质资源全方位供给的育人大环境,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三全育人”的首善之区;在学校层面,构建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部门协同负责、教职员工自觉育人、各环节全面贯通的育人小环境,使北京高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在工作机制方面,形成一批彰显“钉钉子精神”的工作举措和制度成果,持续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主要任务

      (一)统筹全市优质资源,构筑支持高校“三全育人”的大环境

      1.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的政治优势。深入开展“共和国部长进校园”“全国和’市两会’精神校园宣讲”等活动,邀请中央和国家机关负责人、“两会”代表委员到高校做形势政策报告。每年围绕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贯穿全年主题宣传教育,让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指导高校每年组织新生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培育爱国情怀。(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

      2.发挥领导干部育人表率作用。进一步落实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推进市领导督导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市领导每年到联系高校不少于2次。探索市级有关部门、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到学校宣讲对谈制度,鼓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到高校兼任校外辅导员。(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厅、市委教育工委)

      3.将北京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的课堂资源。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建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五四运动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组织专家学者进课堂,推动研究成果及时向教学转化。统筹高校力量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开发建设教学案例库,探索建立一批体现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教学基地,使北京实践成为学生认识社会、认知政策、认同理论的鲜活课堂。(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

      4.以首都文化滋养高校师生。编制北京文化育人和形势教育“红色地图”,建设一批北京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施大学生文化育人“六个一”计划,以高校主题党团日活动的形式组织每名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参观一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次首都博物馆、一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次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一次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一次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推进高雅艺术、民族艺术、非遗文化、电影作品进校园,鼓励北京高水平艺术院团和高校艺术院团合作共建。深入开展“北京阅读季”活动,推动建设书香校园。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逐步免费开放制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委、市文物局、团市委)

      5.拓展首都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育人功能。健全高校师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政策导向和专业力量统筹,引导师生志愿者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到基地开展思想理论传习、方针政策宣讲、文化惠民服务、社科普及传播等。深入开展北京高校红色1+1活动,推动街道社区和京郊农村党支部与高校党支部结对共建,拓展首都基层党组织参与高校育人的渠道,引导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基层治理。(责任单位,: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团市委)

      6.打造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人平台。深入实施北京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组织师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参与“三件大事”“三大攻坚战”。扩大产学研科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依托“三城一区”、中央和市级科研院所和在京大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在“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城市副中心等建设一批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在服务国家和首都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国资委)

      7.鼓励优秀人才参与高校育人。大力推进“院士进校园”“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进校园”“科技领军人才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广泛组织各行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宣讲行业前沿、大国重器和工匠精神,分享科技报国、创新创业的奋斗历程,畅通各类人才参与高校育人的“立交桥”。动员老战士、老同志、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到高校担任兼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员,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国资委、市关工委)

      8.发挥服务保障国家外事活动的育人作用。组织高校师生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在京举办的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志愿服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高校师生参与跨国青年交流活动创造条件、做好保障。(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政府外办、团市委)

      9.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定期排查学校周边环境的突出问题,打击学校及周边地区存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及时处理各类侵害师生合法权益的刑事和治安案件。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严禁在校园进行宗教活动。健全高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置机制,依法处理高校安全事故纠纷,依法打击“校闹”行为,坚决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教师静心治学、学生安心学习创造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政法委、市委统战部、市公安局、市民族宗教委、市应急管理局)

      10.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协调中央和市属主要媒体大力宣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先进经验,评选表彰立德树人“北京榜样”。每年集中开展全市文化市场专项治理,精心打造一批教育类优秀节目和文化产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平台,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正能量。深入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及时阻断网络错误思潮和观点向校园传播,指导协助高校稳妥有力处理网络舆情,积极防范、坚决打击恶意炒作。(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网信办)

      (二)集中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打造高校三全育人的小环境。

      11.深化党建引领的长效育人机制。指导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中心和主线,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强化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党的要求和育人职责落实到分管领域具体工作中。实施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增强党组织书记把好政治观、发挥育人作用的政治能力,层层压紧压实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各高校党委)

      12.树立全员育人的鲜明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指导高校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切实把育人实际和师德规范作为党政干部、全体教师日常管理的首要内容,作为考核、分配、评聘,晋升机制的核心指标。健全校级领导联系学生制度,探索将校领导党组织关系设在学生党支部,实施高校处级干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系统梳理归纳各岗位的育人要素,明确各群体育人职责要求和考核规范,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上。(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各高校党委)

      13.健全建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按照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1%的要求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建设,落实职称评审单位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聚焦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探索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心理教师、专职组织员等队伍协作工作机制,组织定期会商和集体备课。健全专职队伍一体化培训体系,加强各队伍之间的岗位交流力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各高校党委)

      14.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以“八个统一”和“六要”为统领,研究制定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专业课教研室普遍联系制度。每年培育建设100个教书育人“最美课堂”,推动各门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评选表彰一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特级教授。推动高校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策划指导、党政群团部门和院(系)共同组织实施的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各高校党委)

      15.推动立德树人融入管理服务各环节。指导高校依法办学,将学生管理、奖励表彰、违纪处分、申诉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转化为育人过程。指导高校探索“院系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开展学生社区综合改革试点。畅通师生合理反映诉求的渠道,完善“接诉即办”的工作机制。落实高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管理职责,突出政治标准配齐配强指导教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危机预防与干预水平。坚持围绕师生、关照教师、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研究设立高校服务人员准入标准,加强后勤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服务能力培训,用高质量的服务提升师生获得感。(责任单位:市教委、市教育工委、各高校党委)

      16.深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高校制定大学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与学校文脉传承、时代精神培育有机融合,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的教育功能,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将开学典礼、大学第一课、评优表彰大会、毕业典礼等打造成为富有仪式感的育人课堂。(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各高校党委)

      17.拓展网络育人覆盖面和实效性。建设北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级组织、广大师生建设一批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公众号,引导高校干部教师主动到网上传播正能量。推动教育系统融媒体中心建设,集聚各类新闻和网络资源倍增宣传声势,彰显育人功能。加强高校师生大数据建设,提升“精准施政”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各高校党委)

      (三)完善督导考察制度,建立持续滚动推进的保障机制

      18.建立大学生对成长环境的评价反馈机制。指导有关学会组织大学生每年对影响成才的环境要素进行评价,评选发布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影视文化作品、公共便民服务、新媒体平台、就业行业企业等,从需求侧反馈促进供给侧改革,形成全市层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质资源靶向供给的良性循环。(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

      19.开展高校“三全育人”体验式考察。聚焦关键指标,研究制定北京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委托第三方机构入驻学校开展“体验式”“诊断式”考察,采取随堂听课、随机调查、师生访谈、亲身感受等方式,了解把握高校“三全育人”状况。(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

      20.实施高校“三全育人”季度点评制度。每季度召开高校“三全育人”推进落实情况点评工作会,采取学校自评、同行互评、专家点评等方式,对3~5所高校进行诊断分析,发掘亮点、督促整改,每3年为一个周期滚动督促高校持续深化改革。将两批在京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试点院系纳入试点区建设整体安排,推广各高校综合改革的工作样板,固化一批制度性成果,凝练总结“北京经验”。(责任单位,市委教育工委)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首都首善之区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抓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每年听取专项汇报,指导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各高校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共同牵头抓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三全育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同时谋划、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要健全责任体系,建立全市各部委办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责“一张表”,完善教育系统各部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目标“一张表”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张表”。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作为高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际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纳入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