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好文推荐

字号: A A A

  • 【转载】以时尚产业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 2022-02-21
  • 来源:前线客户端
  • 作者:北京市108期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研修小组 执笔人:王小艺 指导教师:高辰颖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国家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2021年4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力争通过5年时间将北京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尚产业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是培育壮大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载体,在消费力提升、消费资讯传播、消费方式推广、消费文化影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北京时尚产业发展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扩大引领首都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首都经济增长点的新引擎,发挥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政策体系方面,2011年至2020年北京相继出台多个涉及时尚消费的政策,包括引导时尚消费理念、激发时尚消费需求、提升时尚消费供给、拓展时尚消费空间及营造时尚消费环境等。2021年出台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时尚魅力消费圈,办好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创新培育平台,支持相关时尚高校依托平台提升时尚引领力,引进和培育时尚设计领域专业人才等与时尚产业发展相关的举措。

    近年来,北京时尚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2020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同比增长9.3%,占GDP比重达39.4%;二是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已形成西单、王府井、国贸CBD、三里屯、隆福寺、望京、翠微等特色各异的时尚消费商圈,建立了郎园Station、751D.PARK时尚设计广场、798文化创意园、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首钢文化创意产业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时尚产业聚集地,呈现出集聚发展态势;三是品牌品类趋于多元化。以雪莲、铜牛、雷蒙、爱慕、天坛、玫瑰坊等为代表的服装企业不断加强品牌建设,不仅为老字号品牌焕新增加创意设计应用,还积极拓展多品牌发展战略,PURE TOUCH、ARTFUSION ACE等国际化的年轻子品牌快速成长。同时,茶饮、家居、潮玩等时尚产业新消费品牌相继出现,不断壮大时尚品牌矩阵和时尚品类规模。

    在消费能力方面,202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GDP2.4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434元,同比增长2.5%,市场总消费额达2.53万亿。2020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总额13716.4亿元,2021年1月至11月,全市总消费同比增长13.1%,其中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5.5%和10.4%,有效推动了时尚消费增长。

    要素保障日益增强。时尚科教资源丰富,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每年培养大量时尚产业所需的设计、研发、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营商环境逐年优化,2020年北京市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第28位,成为全国营商环境发展的样本城市。仅2021年前三季度,就吸引600余家品牌首店(含旗舰店)落户北京。平台建设已见成效,北京时装周、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消费季、时尚消费月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北京时尚消费能级提升。

     

    北京时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综合调研发现,目前北京时尚产业发展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时尚理念尚显滞后,文化融合利用不足。北京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整体上时尚理念还比较滞后,时尚产业发展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足,缺乏顶尖的国际时尚文化传播媒体。如何创新应用传统文化要素,丰富首都时尚文化内涵,扩大本土时尚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本土与国际时尚文化融合及理念双向认同,成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重要课题。

    政策引导仍然不够,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北京时尚产业顶层设计还不够系统,对时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政策支持缺乏规划。时尚产业布局不够科学。近年来北京服装、皮革、制鞋、化妆品等时尚制造业向外转移,部分产品转移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生产,京津冀区域内时尚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配套半径增大,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了时尚产业创新成果孵化落地。

    商圈品牌吸引力弱,本土品牌实力欠缺。北京缺乏千亿级规模的商圈,难以发挥时尚消费聚集效应,对国际顶级时尚品牌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北京老字号品牌时尚化转化步伐缓慢,新兴品牌时尚创新力不足,实力难以与国际大牌竞争,并且与国际时尚资源合作交流的渠道尚未畅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尚品牌矩阵仍然任重道远。

    运营模式缺乏创新,科技赋能有待增强。北京时尚产业运营模式创新与国际时尚之都相比有较大差距,时尚产业营销系统建设不够健全,时装周、设计周等时尚展示发布平台的创新要素、规模层次及国际影响力不够。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时尚设计、制造、渠道、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不够、融合不足,科技赋能时尚创新生态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产教融合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有待完善。北京高端时尚教育资源与国际时尚之都相比仍有差距,时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育的产教融合机制还需健全。同时,对知名设计大师、时尚买手、时尚企业管理及营销人员聚集的政策保障不够,国际时尚领军人才以及本土时尚高端人才缺乏成为短板。

     

    推进首都时尚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北京时尚产业发展,建议按照“一主线三加强六推动”思路,即围绕建设“时尚北京”这条主线,加强宣传引导、加强顶层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推动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产业链整合、推动特色平台构建、推动数字科技赋能、推动本土品牌培育、推动人才支撑保障。

    搭建宣传平台,提升时尚消费理念认同。培育大众时尚消费理念,利用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自有时尚传播媒体,构建北京时尚文化宣传阵营,鼓励和引导全民时尚消费理念升级。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时尚传播媒体,搭建国际时尚文化交流平台,助推本土时尚品牌走向国际,加速与国际时尚资源融合,创新引领时尚消费潮流。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特色时尚产业体系。探索构建“设计+智造+消费+服务”四维一体时尚产业体系,建立时尚产业创新及评价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时尚产业生态。合理规划时尚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时尚资源在中心城区有序聚集,加强专业化、集聚化时尚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区域时尚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城区向京津冀拓展渗透的高效时尚产业链条,打造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北京销售的三地上下游配套合作模式。

    出台配套政策,优化时尚产业营商环境。研究出台专门针对北京时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时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完善时尚产业融资配套服务,优化时尚消费类总部企业标准认定,支持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在京落地。打造覆盖时尚产业全链条的商贸体系,精细打造包括“产业价值链”及“面辅料”等的主题会展平台。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平台协同效应,打造国际顶尖标准的品牌发布平台。

    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本土时尚品牌。推进老字号品牌传承与创新,以文化内容与科技应用赋能品牌创新,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广价值的老字号品牌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推广社区裁缝店、时尚商圈买手店、品牌快闪店、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等新模式,促进老字号品牌重新焕发生机活力。鼓励培养时尚消费新品牌,实施“北京时尚品牌发展战略”,从品牌设计、人才聚集、金融政策、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与支持,完善时尚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一批新消费品牌孵化聚集地。

    加快科技赋能,创新时尚产业运营模式。加快推动数字科技赋能,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时尚产业融合,加强工艺优化和共性质量技术攻关,引导时尚企业创新发展定制化生产,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生产体系。依托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加速推动时尚科技创新驱动时尚创意产业发展,加速时尚内容数字化转型,围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潮流场景等,布局一批智能化、沉浸式时尚消费体验空间,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营渠道,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新需要。

    对接国际标准,构建时尚人才供给体系。完善北京时尚教育体系,积极对接国际时尚教育资源,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等时尚专业院校,加快培养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视角的时尚专业人才;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时尚创意平台,支持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时尚专业高端人才。发起并组织国际时尚联盟,打造高规格国际时尚产业峰会等平台,推动国际时尚人才交流;鼓励世界知名设计师落户北京,完善时尚专业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机制,构建时尚产业人才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