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字号: A A A

  • 如何开好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
  • 2013-11-12
  • 来源:
  • 作者:党委组织部
  • 编辑:郄程
  • 阅读次数:
  •  
    如何开好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  李聚山
     
    党支部、党小组的党员要定期过组织生活,这是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在这里,党章一是规定了每个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指明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旨在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这就表明党的组织生活是保证党员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党支部小组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或小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则是指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党员、领导干部,除了要参加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外,还必须参加领导班子内部,以检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的会议,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党内组织生活。因为在领导班子内部,在工作思想方面总会有些不同意见,而又不便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交流,因此,需要单独召开民主生活会,以便交流、沟通、互相帮助、统一思想认识。本课主要讲解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
    民主生活会的全称叫作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呢?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是指由党的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不设常委的委员会、工作委员会,非党组织中的党组成员或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以检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解决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沟通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的会议。这就点明民主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人来参加?它具体有哪些内容?根据中央的规定,县级以上的党委和县级以上的行政领导机关中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的民主生活会是每年召开一次,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在4月至8月之间。党的基层组织他们中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各个地方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一般的是每年进行两次到三次。
    如何认识民主生活会?如何召开民主生活会?怎样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下面谈一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章 民主生活会的形成和特征
    第一节 民主生活会的形成过程

    党的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是协调和发展我们党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在党创建的初期,在我们的党内生活和各种关系的规定中,总的来讲,关于集中、纪律的强调是比较多的,对于党内民主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具体的规定也比较少。这个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制定党的章程,提出并开始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比如,1928年的6月,我们党召开了六大,在六大的党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三条原则,基本上体现了党内生活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要求,为党内民主生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延安整风时期是党内民主生活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团结的方针,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的民主生活,为解决党内矛盾,进行党内斗争,搞好党内关系提供了理论武器。1945年,我们党召开了七大,在七大上把毛主席提出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四个服从”写进了党章。1948年,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提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重要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均需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分别执行。

    建国以后 ,党内民主生活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对党的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建国以后,在1957年以前,应该说我们的党内民主生活是基本上正常的,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1956年我们党召开了八大,在八大上提出了要把加强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建设的重要课题。邓小平在会上提出要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八大的党章中,也明确规定任何党员和党组织都必须接受党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强调党员有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鼓励和支持党内自下而上的批评,制止压制批评的行为。1962年我们党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他说:“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来说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个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和常委会本身,要重视党委会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党内民主生活开始走向正常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消除文革前后党内的家长制、一言堂和个人崇拜现象。在1980年的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这个准则里面,明确规定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各级党委和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的生活会制度的确立,在这一个准则为标志,标志着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和双重组织生活会的制度正式明确的确立了。
    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方面在不断地发展。1988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各级党组织中建立民主评议党员的制度,通过评议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融为一体。这是党内民主在党组织生活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对民主生活会的一次新的探索。1990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这个文件发布以后,全国各级党组织迅速的建立了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制度,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到了19944月,中央决定将领导干部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列入到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内容,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党的领导干部半年召开一次以廉洁自律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这样一种一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1997年,中央又制定了关于提高县以上党员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对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党的十五大以后,党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始了新的探索。
    1998年我党在县以上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三讲活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三讲活动中,中央也要求在交流思想和开展批评这一阶段要召开一次严肃的民主生活会,这是对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又一次的发展或者说是新探索。20004月,中纪委和中组部颁发了一个文件《关于改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把原来一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改成一年一次,并且具体的规定时间在4月至8月之间。这个文件对于民主生活会的组织、内容、程序、领导以及一把手的责任等等,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同时在2003年我们党内颁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党内法规《党内监督条例》。在《党内监督条例》中,明确提出党组织应该坚持和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制度,要按照规定开好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来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提高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县以上的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应该按照规定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党内民主生活会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否则将被责令重新召开。这样民主生活会就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通过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到,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由无到有,内容、形式、要求、效果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截止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制度体系。这是民主生活会的形成。
    第二节党内民主生活会的特征
    从党内民主生活会的特征可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重在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进作风、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好形式。
    从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形成可以看出,民主生活会制度最起码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法规性和强制性
    民主生活会制度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是必须遵守和坚持的。回顾过去可以看到,党已经把开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了,也就是说已经通过了立法。所以,对于民主生活会制度我们一定要从遵守党法党纪的高度来认识,增强民主生活会制度就是党规党法的概念,充分认清党中央对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做出的若干规定,它是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性的。不但应该严格坚持,而且必须认真开好。不开民主生活会或者说开不好民主生活会,不但是一个作风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违纪行为,违反了我们的党规党法,违反了我们党的纪律。

    (二)政治性
      民主生活会是政治组织中的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不是工作总结会,更不是探讨工作如何开展的会议。它的主题是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思想作风、廉政作风思想和遵纪守法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工作方面的问题。要通过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不能把民主生活会开成研究工作的会,开成回避矛盾的会,每次民主生活会必须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

    要开好民主生活会,在会前有几个环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要组织好学习;二是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三是写好发言提纲;四是开展谈心活动。总之,每个环节都要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创造条件。
    第二章 民主生活会的原则、内容、程序和领导
    民主生活会的原则、内容、程序和领导,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民主生活会的内容
    民主生活会的基本内容,包括这四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
      (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方面,特别是在领导班子的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的问题。
      (三)艰苦奋斗,勤政廉洁,遵纪守法方面,也就是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等作风方面。
      (四)坚持群众路线怎么样?改进领导作风,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情况做得怎么样?这是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做得怎么样?

    当然每一次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侧重点、主题应该是不一样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确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比较集中的主题。但是,总的来讲,应该围绕或者不能脱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民主生活会的原则和方针
    民主生活会的原则简单地讲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在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要从政治性、原则性出发,要与人为善、实事求是,不能无限的上纲上线,也不能把严肃的问题庸俗化。
    民主生活会的方针是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就是要从团结的愿望和目的出发,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手段和方式来达到新的更高质量的团结。
    第三节民主生活会会前的五部曲
    (一)确定主题
    确定在党性党风方面,领导班子、领导成员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来确立召开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一般来讲民主生活会主题的确立应该是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方法来查找
    (二)学习对照
    确定了会议主题以后就是对照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的;邓小平理论方面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方面的,用相关的内容来进行对照学习。简单地说就是照镜子,通过认真地阅读、学习,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来查找问题。

    (三)征求意见
      要广泛地征求群众的意见。群众对自己,对班子都有哪些意见。要原汁原味的,原封不动的来搜集、征集上来。

    (四)写材料

    写发言提纲,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撰写发言提纲,撰写发言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过程。
      
    (五)谈心交流

    在开会以前,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地开展谈心活动。通过坦诚的谈心和交流来做好思想沟通的问题。
    第四节会中批评与自我批评
    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交锋的过程,就是一个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定要注意思想性和原则性,切忌庸俗化。
    在民主生活会前,抓好以上的几个环节是重要的。但仅此还不够,还需发挥党委、党总书记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因为同做任何事情一样,要成功,领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把手以身作则,民主作风好,姿态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就可实现民主生活会的预期目标。
    第五节民主生活会中要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民主生活会的第一责任人是党委或者是党总书记,我们把他通俗的称为党内一把手。一把手在民主生活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前做准备,定主题,把握时机需要一把手;会上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把手要带头;会后如何制定整改措施,一把手要主持;一把手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干部、群众通报民主生活会的情况,以及民主生活会会后的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实践已经充分的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民主观念是否强,民主作风是否过硬,确实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把手如果是一个民主意识比较强,民主作风比较好的人,那么该地方或者该单位的民主的氛围就比较浓。
    现在党还没有解决好如何监督一把手这个问题。党内的集权体制还没有改变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人治色彩比较浓,一把手在发挥、发展党内民主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如果这个负责人是搞一言堂,是搞家长制的,那么我们的民主生活会就势必要走过场,势必会流于形式。所以,一把手在党内民主生活会方面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好民主生活会,有了党委党组第一负责人的作用,还需要党组织系统内上级对下级的指导,以便上情下达,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以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
    第六节关于民主生活会的组织领导问题
    民主生活会的组织体制、组织领导体制应该是一级抓一级。县级和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以党委的组织部门为主,纪检部门和有关的工委,比如机关党委、机关工委、省工委等等,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这是关于民主生活会的组织体制,或者称为领导体制。一般是省部级、地厅级的党委、党组成员每年要参加两个以上的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中纪委、中组部的领导同志每年至少要参加一个省部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省级的纪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每年至少要参加一个地市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并且对问题比较多,群众意见比较大的领导班子,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上级党组织尤其要加强具体的指导。比如,可以提前介入,党委组织部门要派人专程前往来参加这个会议,会后要及时的报告情况,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民主生活会可以提出责令重开。这是民主生活会的指导。
    在民主生活会的领导方面还要建立三个方面的制度或者机制:
    (一)建立汇报制度
    每次召开民主生活会都要及时的向党组织汇报,向上级的组织汇报,这样便于上级党组织掌握情况。
    (二)建立通报制度
    对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情况,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如何要在党内予以通报。对开展比较好的单位要表扬,要介绍他们的经验;对于开展不好的单位要批评,要指出问题。
    (三)建立激励机制
    把党员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的表现情况作为衡量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
    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不仅仅体现在经过思想碰撞,达到统一认识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整改上,真正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让群众看得见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因此民主生活会的最后环节在于抓整改,抓落实。
    第七节民主生活会的整改和落实
    民主生活会不能以谈了之,不能以开了之,即使在会上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的质量很高,但是如果没有会后的整改和落实,那么这个民主生活会也不能说是圆满完成了。民主生活会的目的发现问题,统一思想,促进团结,实现整改提高。会议只是一种形式,它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整改方案的制定切实有效
    为开好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以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若干环节,这些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但贯穿始终的真正能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是说真话,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说真话,说实话,把问题都摆在桌面上,并且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自我解剖,找到问题的正街,才能达成共识。
     
    第三章 讲真话,开展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
    第一节 民主生活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质量是民主生活会的生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的民主生活会开多了就被扭曲。比较突出的有四种表现:
      
    (一)评功摆好会
      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互相之间谈成绩、谈问题,或者是谈成绩的时候夸夸其谈,谈问题的时候轻描淡写。
      
    (二)捂盖子会
      班子成员之间本来有矛盾,思想上有隔阂,但是会上就是不说,大家谁也不说,会下矛盾照旧。这样的会议实际上也没有起到作用。

    (三)明争暗斗会
    把民主生活会开成明争暗斗会,会上倒是有批评,唇枪舌剑,甚至是硝烟弥漫。班子成员之间有矛盾敢说,但是进行批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泄私愤,没有同志之间的真诚,出发点扭曲了。像这样的民主生活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加剧。
    (四)研究工作会

    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研究工作会,或者开成了一种漫谈会。
      其实我们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好不好,关键的问题在这个会上是否讲真话,能不能开展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主要是取决于在会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一些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走样子、走过场,实际上就是指这些民主生活会没有真正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为什么参加民主生活会的同志没有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说到底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愿意;第二种是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三种是不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什么条件下是可能的;在什么条件下是不可能的。通过分析当前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结构和机制上存在着哪些缺陷?或者说存在着哪些失衡的问题?找到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构建起一个适应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思想实际的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
    在当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二节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党内认同是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
      党内认同是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没有认同就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党内认同也就没有党内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什么样的人之间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人当然可以批评任何别人,但是你要真正能够彻底地批评自己并不容易,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能够真正的彻底的批评自己不容易,同时你要让别人能够接受你的批评,也不容易。所以,不是每个人之间都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就要考虑什么样的人之间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里最主要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目标和利益一致的人。人们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共同的前进方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团结起来,就需要一致行动。如果这个利益和目标是压倒一切的,已经成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的话,人们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就可以捐弃前嫌、互相容忍、互相包容,人们之间就能够坦诚相待,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为了克服影响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实现的缺点,大家彼此之间身上都存在着影响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缺点,那么我们大家就能够开展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从古今中外很多的事实中可以看到,比如:同患难容易,共富贵就比较难;在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存在的时候,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的目标消失了,大家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去了;当大敌当前的时候,过去的仇敌可以结成统一战线;同样当个人利益凸现的时候,既使是一母同胞也可以对证公堂,甚至是兵戈相见。所以,彻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来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目标和追求的基础上,并且它是和这些共同的利益、目标、追求和人之间的关联度是成正比的。大家的共同的利益、目标和追求的认同度越高、越一致,人们之间的团结就越牢靠,人们之间的依赖就越紧密,人们之间就能开展越来越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二种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一致的人,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比如:朋友之间,你我之间是知己,是同志,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何以可能。一般这样两种人是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那么作为一个政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种先进的政党组织,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样应该建立在党内认同的基础上。
      党内认同应该包括以下几点要素:
      
    (一)信仰认同
      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科学发展观。如果没有信仰上的认同,没有信仰上的一致,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很显然是难以开展的。
      
    (二)目标认同

    目标认同就是对党的纲领的认同。如果一个政党的纲领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得到共鸣,那么政党的党内的政治认同就很高。目标认同,是党内行动上一致的基础。
      
    (三)形象认同

    形象很重要,形象是战斗力、生产力、凝聚力。如果我们的党员已经对党的形象已经绝望了,对党的前途绝望了,那么就很难要求他在党内开展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归属认同
      如果一个党员在党内,有主体地位、主人翁的感觉,就能够畅所欲言。那么他就能够本着为党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并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规则认同
    规则认同其实就是指党规党法的认同。党的纪律一方面是自觉的纪律,一方面是铁的纪律。党章、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党内关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规定,都是我们党内认同的一个规矩、一个制度保障。
    如果这五个方面都成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共同追求,那么党内批评就可以展开了。

    19454月份,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谈到党内要开展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他非常动情地讲到:“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员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随时准备拿自己的生命去勋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呢?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歧视我们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应该说这段话是对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可能,做出的迄今为止最高的概括和说明。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健全两个机制
      (一)要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动力机制
      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动力,要有内在的动力。如何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动力机制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能否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和标准。有没有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判断一个党员是否有党性,判断一个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识别一个干部的好坏和优劣,能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二)要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保障机制
      所谓的保障机制就是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要开门开,开放开;要让更多的党员群众成为参与者、评判者。使我们的民主生活会它的成功与否,让群众满意,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以上探讨了怎样开好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相信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远没有结束。特别是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大大增加了开好民主生活会的难度,因此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还需用我们的智慧学会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推进我们党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