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故事

字号: A A A

  • 北服故事·校友谈 | 沈爱如:衣宽半米,深耕万米
  • 2023-12-18
  • 来源:党委宣传部、北京服装学院学生记者团
  • 作者:党委宣传部、北京服装学院学生记者团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回首耕耘路,合力启新程。为迎接建校65周年,传承文化底蕴与奋斗底色,党委宣传部与离退休工作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联合策划“北服故事·口述历史”及“北服故事·校友谈”专栏征集活动。寻找曾在北服工作、学习的教职工与校友,再现亲历、亲见、亲闻,记录薪火相传的精彩瞬间,感知与美同行的跃动脉搏,传递风雨同舟的眷恋思念,奔赴扮美中华的壮阔征程。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欢迎投稿或提供线索至xcb@bift.edu.cn(请注明“北服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1985级高分子系化纤专业校友、北京服装学院浙江校友联谊会副会长、浙江桐乡易盛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爱如的北服故事。


    春光烂漫无限好

    “我总能想起来,从操场往宿舍走的那段路。下过小雨,道路两旁还是满地泥泞,抬头会有彩虹出现,广播里播的是那首《春光美》。”1985年,成绩优异的沈爱如考入北京化纤工学院(现北京服装学院),从浙江嘉兴桐乡远赴京城学习纺织化纤工艺。

    a88b112da5a20ab4df9a9406415274d.jpg

    北服建校50周年、毕业20周年回校看望恩师 (左二为其班主任严枫老师,左四为沈爱如)


    当时,学校刚刚经历了复校重建,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纤维材料原料制备、纺丝成形加工技术、纺织机械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作为85级校友,沈爱如是第一批搬到樱花东街新校址的学生。每每回忆起在校园的日子,畅谈起读书期间发生的趣事,沈爱如嘴角总是止不住地上扬。“当时我们住的就是北门边上的那栋楼,我住在520。”这串数字依然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在班主任严枫老师以及陈等专业课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凭借着开朗乐观的性格,沈爱如很快就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们打成一片。在教室里复习到深夜的是她,在实验室钻研数据的是她,在操场上努力奔跑的也是她……她从此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78852b368641aa9a9c7180e9b446734.jpg

    建校50周年、毕业20周年看望陈昀老师(左)


    1987年,学校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陆续增设了服装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等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沈爱如说,来到北服的那一刻,就感到冥冥中与服装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坚定地表示,自己最庆幸的一件事就是来到北京念书。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她有了更多机会可以深入了解感兴趣的领域,默默地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是在这一次次的探索中,她意识到,这是在家乡不曾获得、也感受不到的。正因为此,在本科毕业后,沈爱如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想要将所学知识投入家乡建设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筚路蓝缕向阳生

    1989年,沈爱如回到故里,进入浙江华纶化纤厂工作。当时,企业计划再引进一套更先进的超细纤维高速纺丝流水线,从外商谈判到安装调试她全程参与,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很快晋升为车间主任、厂长助理。1996年,随着老工厂变迁,她加入桐乡外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换了工作单位,一切从零开始。新来的员工需要一年的试用期,但沈爱如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拔尖的英语沟通技巧,仅两个月就免考核转正了。其后两年里,她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商务谈判技巧。因为需经常接洽外商,为了更快、更好地熟悉外贸领域专业词汇,她的包里总是装着一本被翻得很旧的外文字典,便于随时查找、记录外贸单词。1998年,沈爱如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业务员。她明白,哪怕前方道阻且长,只要怀揣信念,葆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初心,未来定会在前方振臂高呼。

    e59930064fb7f08b2b00432fc3f9c0c.jpg

    沈爱如在工作中


    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会把事情做好。2004年,做好创业准备的沈爱如创建了对外贸易公司,取名“易盛”。她成立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做好服装主业的同时,还开拓家纺和皮毛、饰品等业务,不断开发新的设计、新的款式,将服装业做精、做深。很快,“易盛”就成了桐乡纺织行业的翘楚。

    因为北服的培养和几段工作经历,沈爱如感受到太多来自身边人的温暖,她将这份温暖传递到企业文化中,立志打造好企业、好工厂。“做服装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我正是看到了中国在服装行业上的无限可能,更加感觉我应该坚持下去。”只有自己长成参天大树,才能为那想要高歌的黄鹂指引前方的道路。沈爱如说,记得有一次,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的对接出现问题,当时正逢农历新年前夕,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和人事年末总结等,但她不愿意自己的员工独自承受困难,于是在大年三十与员工一起飞到欧洲,跟客户在大年初一面对面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诚意打动了客户,收获了更多订单。如今,和睦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沈爱如公司的品牌象征,众多客户慕名而来,主动寻求合作。

    “衣服只有半米宽,但我想做万米深。我热爱这个领域,想要做强、做精。”沈爱如身上体现出的专业、专注,让她在纺织服装行业如鱼得水。


    不忘初心得始终

    “学校从当年的纺织工学院到化纤工学院,再到北京服装学院,我也是从纺织厂到现在的服装企业,算得上是‘殊途同归’了。今天企业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当年在学校所学。”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了现在的发展。沈爱如认为,做服装光懂设计是完全不够的,还得具备材料、营销、开发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交叉融合,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和科技的步伐,我们还要跑得更快,不断去拥抱更多的数字化更迭,创作更多可能。”

    bed8c27925a11147cf5918cc16a322f.jpg

    为来公司学习的服装专业学生讲解服装制作实操


    从几条围巾到三层样衣间,沈爱如诠释了奋斗的宽度;从车间技术员到公司董事长,沈爱如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从一路风风火火打拼的女强人,到积极回馈家乡、投身慈善事业的优秀企业家,她先后荣获“杰出巾帼禾商”“创业先进个人”“浙商女杰·卓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我们需要的是丰富的设计理念与不断的技术创新,只有青年一代不固步自封、勇立时代潮头,才能让纺织服装与时尚产业熠熠发光。”阳光照亮街道,照在每个北服人脸上,让过去与现在交相辉映。当我们回首过往,不难发现,阳光总会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个角落,它照亮破晓的黎明,让细草散发光影;它照亮沈爱如的每个清晨,点亮奋斗的热忱;它发光在你我的晚霞,勾勒出美好未来的缕缕倩影。阳光推着我们向前,在奔跑时教会你坚持,在迷茫时教会你勇敢。此时我们望向太阳,思考创新赋予未来的力量。

    在操场通向宿舍的小路上,他们正在放声歌唱:“我们的故事,说着那春天。留在我们心里,微风吹走冬的寒意……”深耕纺织服装行业,沈爱如织出了一张绚丽的网。织网很小,精美得只有半米宽;织网很大,承载着纺织梦想和一腔热切期望。